清朝灭亡后,有许多王公贵族无处安身,甚至流落街头。有一个铁帽子王便是这样——末代多罗克勤郡王晏森。但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铁帽子王的概念: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爵,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
大清国还在的时候,四九城里转街串巷的都是人力车。拉洋车的分两种,一种是十几岁就从周边老家闯荡京城做这行的,第二种就惨一些,撤裁的衙役、亏本的小贩,人到中年流落街头,不得已为了钱去豁命。京城是帝国的心脏,车夫们见天儿蹲在皇城脚下,拾着墙缝里漏出来的只言片语。
街道是京城的血管,洋车夫就是北京城的红细胞。达官贵人、三教九流,登门访客、过节送礼的,凡是不坐轿子的,都得搭这个洋车。闲时在车口儿等活的光景,车夫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插科打诨,交换当天的新消息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老北京的人都知道,打探消息,不是去坐那个茶馆里头,而是找个当近的车口儿,给几个铜板,从建国拉到灯市口,一道上想知道什么,全能给问出来。可没想到末代多罗克勤郡王晏森最后也只能被迫从事这个营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谋取钱财,他还打算按掘祖坟维持生计,并且在此之前他就曾卖过祖坟上的物件。不过拉洋车的他倒是和以往不一样了,脸上表现出那个时代的人几乎没有的阳光和轻松。
这个铁帽子王享受过大富大贵,经得住赤膊卖力,馒头就咸菜未必不比大鱼大肉更踏实,更有生活味道。脸上的笑,遮住了时代大起大落的变迁,谁的生活不是一杯酒醉,一碗心酸呢?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