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南征后,西周王朝的国运由盛转衰。到了周夷王时期,西周统治阶级对最高权力争夺已经公开化,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礼制规范也遭到破坏。再者,周夷王是依靠诸侯的力量才夺回王位,使得周朝王室的权威不足,诸侯不朝的结果是可预知的。
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
西周王朝奉行“井田制”的土地制度。可是到了周夷王时期,私有田地不断开发,根本上严重破坏了井田制度,百姓只能不断依靠山林泽湖的资源,才勉强维持生计,也会后来的国人暴动埋下了导火索。周王朝统治阶级矛盾尖锐,诸侯不朝,自然也没有各分封国的朝觐贡献。井田制的破坏和诸侯不朝对西周统治集团的经济收入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当时,贵族阶级内部矛盾也越来越严重,自然有许多失势的贵族和士阶层的地位不断下降,与宗周(镐京)城中的平民一起生活,成了“国人”。其实在西周时期,农民就是奴隶,而平民有自己的人身自由,生活不受限制,甚至有参与议论国事,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有一定的权利。是因为平民和贵族流着同样的血液,主要受限于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但也有可能变为贵族阶级。平民才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农民连人都算不上,他们只是西周时期社会人民一种会劳动的工具罢了。
西周王朝的社会阶层
周夷王死后,其子姬胡继位。周厉王为了改变当时西周朝廷的经济收入状况,任用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在某种程度上,周厉王此举是在经济上搞中央集权制,推行国有化,垄断所有的自然资源。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于是大臣召穆公进宫劝谏道:“民不堪命矣!”
国人怨声载道,自然天子不容。周厉王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厉王三十四年,周厉王对“谤者”变得越来越严酷,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国人再不敢在公开场合上议论国政。后来召公劝谏周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力图振兴王室经济的周厉王
再加上周厉王在位三十几年,力图改变周边少数族屡次入侵的状况,解决国家积弱之弊而持续不断对外战争。特别是对淮夷和南夷的战争不断耗费国力,整个国家被拖累得疲于奔命。对外扩张,再加上垄断专利,高压政策,本身对积贫积弱的周朝王室无疑是雪上加霜。
周厉王三十七年,即公元前841年(参考夏商周断代工程),国人忍无可忍,于是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慌忙下令调兵遣将进行抵抗,大臣回答说:“我们周朝养兵一直取于国人,用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于是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逃到彘一直待到到病死。
国人暴动后,厉王出逃镐京
国人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静逃到召公家里躲了起来,又围住召公家,要召公交出太子。召公实在没办法,只得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太子静保护了下来,太子姬静也就是后来宣王中兴的周宣王。
国人这场暴动之后,周厉王任无法回到镐京,太子静也不能马上继位为王。在这种形势下,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周天子行使职权,史称“周召共和”。西周王朝中央政权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下,王位虚悬十四年,周召行政与诸侯并存于中原大地。这种纷乱状态一直持续到宣王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