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云南,有个著名的沐氏云南王。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养子沐英及其子孙世守云南,此时还没有云南巡抚,到了明中期,朝廷出于各种考虑,决定设云南巡抚……
明朝刚建立时,主战场在中原。中原平定之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杀向云南。有个叫思伦发的酋长不服明朝,在云南四处作乱。
明军主将傅友德和蓝玉已回朝,留守云南的正是沐英。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听说思伦发反了,沐英率兵平定。
由于朱元璋大杀功臣,到了洪武末期,已没有多少开国宿将可用了。沐英没有遭朱元璋的圣忌,而且又非常年轻。1388年,沐英只有44岁,正值壮年。为了稳定大西南,朱元璋决定留沐英长期留守。
沐英是名将,对付那些乱七八糟的土酋可以说手到擒来。沐英从不居功自傲,善待百姓,云南百姓很喜欢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因病去世。对朱家朝廷无比忠诚的沐英痛哭不止,没多久就去世了。
朱元璋知道云南之于稳定大西南的重要性,如果换个生面孔来,云南百姓未必信得过。综合考虑,朱元璋做出了让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的决定,封黔宁王。
其实这个决定并不让人意外。虽说沐英是外姓人,但和朱元璋的父子感情深厚,朱元璋一直把沐英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有些亲生儿子在朱元璋的心中,分量还不如沐英重呢。
沐英死后,次子沐晟“继位”,沐晟在明成祖朱棣讨伐安南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不过,沐晟的能力逊于父亲,在云南为明朝的代理统治不如沐英。朱棣对此很不满,曾下诏严批沐晟,说你父亲在云南深受百姓爱戴,怎么到了你这辈,云南就乱成这样?
朱棣敲打沐晟,还有一层考虑:太祖用沐英时,云南尚不安宁,而朝廷事多无法分心。而到了成祖时,云南虽然也有麓川之乱,但以明朝的实力,完全不是问题。沐氏家族治理云南,虽然不影响明朝的统治,但沐氏在云南已成气候,对朝廷当然是不利的。即使宥于太祖家法,还不能动沐氏在云南的蛋糕,至少也要派个大员监视他们。
在征讨麓川时,明军竟然两次被打败,新统治云南的沐昂,以及前次战败自杀谢罪的沐晟要负很大责任。再加上云南虽有布政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但三司互相扯皮,严重降低办事效率。这也是为什么明正统五年(1440年),明朝为什么要设云南巡抚的原因。
首任云南巡抚是丁璿,但这个巡抚是作动词讲的,丁璿的身份是督察院右佥都御史。讨伐麓川胜利后,朝廷撤销云南巡抚,但这不过是暂时性的。沐氏也明白朝廷的心思,自己怎么说也是外姓,沐英和太祖的感情再好,算算到现在多少辈了?朝廷会怀疑沐氏的忠心,但沐氏又不可能主动放弃云南的统治权。权衡利弊,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沐氏主动请朝廷派云南巡抚长驻昆明,监视自己,让朝廷放心。
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黔宁公沐琮上折子,请朝廷恢复云南巡抚的设置。明面上说三司不便,实际上还是向朝廷表明沐氏绝不会反的心迹。另外,沐氏和云南三司的关系不太好,三司没少给沐氏穿小鞋。请朝廷派巡抚到云南,也好管管这些难伺候的官大爷。
明宪宗当然乐得笑纳,派留都南京的户部左侍郎王恕巡抚云南。事实也证明,云南确实需要一个巡抚。只要云南设巡抚,当地的叛乱就能得到平息,只要巡抚一离开,又开始乱七八糟了。
固定云南巡抚的时机已经成熟,至少沐氏是同意并乐于配合的。成化十六年,1480年,朝廷正式设云南巡抚。
云南巡抚的主要任务就两个:一、统合经常扯鸡毛蒜皮的三司;二、监视沐氏。只要沐氏有人胡作非为,云南巡抚就会第一时间上奏朝廷给予相应的处罚。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云南巡抚的监视,沐氏在云南就可以没有任何顾忌的胡来。往小了说,这是给朝廷的名声抹黑,让朝廷背黑锅。往大了说,任由沐氏自羽翼,难说有一天不挑旗反叛。
当然,反过来说,沐氏也承担一部分制衡云南巡抚的职责。巡抚权力太大,谁也无法保证巡抚没有异心。有了沐氏,可以钳制云南巡抚,让他们互相监督。在互相扯皮的过程,明朝可以从中谋取最大的利益。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地图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