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本是富庶之乡,科室连年旱蝗大灾,再加上明廷七藩封于此地,霸占了大量土地,以致百姓苦不堪言,竟到了人民相食的地步。当地百姓被逼无奈,纷纷起来造反,加入李自成的起义队伍。势单力薄的李自成几个月内,从一千迅速发展到数万之众,声势十分浩大。
李自成率领部队一举攻克永宁、 偃师、灵宝、宝丰等地,所向披靡,无人能比,最后他决定顺势进攻河南最大的目标——洛阳的福王朱常洵。
(图为福王朱常洵)
提起这福王朱常洵,此人可是大有来头。他乃是明神宗第三子,是宠妃郑贵妃所生,明神宗对其青睐有加,本来立他为太子,还差点夺了明光宗的太子之位。明末“三大案”,追根溯源,皆与此人及其母郑贵妃有关。万历二十九年,明神宗封爱子为福王,一次就赐田四万余顷,并在洛阳修建王府,此王府规格十分高达上,花费竟超出一般王府十倍之多。朱常洵结婚时,费用高达三十万金。可以说,明神宗执政期间,亿万钱财皆入福王藩邸。
崇祯皇帝即位后,对福王朱常洵也是礼敬三分。 他终日花天酒地,遍淫女娼。河南连年遭受旱蝗大灾,到了饥民相食的地步。当时退养在家的兵部尚书吕维祺多次入王府,劝朱常洵开府库赈济饥民,建立功德。可是,福王嗜财如命,不但不闻不问,而且加重收敛赋税。洛阳军民无不愤恨,纷纷怒言:“洛阳王府富于皇宫,神宗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却让我们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贼手,何其不公!”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正月十九日,李自成亲率农民军进攻洛阳,却久攻不下。这时,明朝守城将士知道洛阳终久难保,再加平时对福王朱常洵的愤恨,将守城的王胤昌绑在城上,准备献城投降。总兵王绍禹闻讯,急忙赶来安抚,却因此引起了哗变。造反的士兵大叫道:“农民军已在城下,王总兵您又能把我们怎样!”
一时之间,众人还动了手,杀掉守城明军数人。城外农民军见状,趁乱攀城功城,哗变的明军伸手引梯,洛阳被李自成攻陷。
福王朱常洵得知城破的消息后,纷纷与女眷们一起躲入郊外僻静的迎恩寺。其世子朱由崧弃城逃走,而福王很快就被农民军寻迹捕获,押回城内。半路上,正好遇见被抓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吕尚书激励道:“名义甚重,王爷切毋自辱!”说完,从容赴死。
可是,福王见了李自成,立刻趴在地上,摇尾乞怜,大呼饶命。李自成看着堂下泪流满面,跪地求饶的三百斤肥王爷,灵机一动,便有了一个主意。他让手下人把他绑起来,去掉毛发,剥去指甲,全部剥光洗净。然后再到后园斩杀了几头鹿,放在一个巨锅中共煮,取名为“福禄宴”,要与手下将士们共享。
农民军们把福王放入大锅中慢炖,一边聊天,一边笑看肥肉与鹿肉混在一起,在白汤佐料间上下翻滚,终成一锅美餐。
待众人吃完“福禄宴”,李自成命手下搬出福王府中财宝及钱粮。数千士兵人拉车载,数日不绝。李自成命人打开粮仓,赈济当地饥民。饥民无不感激,纷纷加入农民军,李自成声势日盛。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民间故事并不真实。因为《明史》中的记载:
“两承奉伏尸哭,贼摔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粉无所恨’。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载以断车,……”
意思是说福王朱常洵时候,两名承奉(福王身边的侍从)趴在尸体上哭,李自成的义军揪住他们,让他们离开。承奉挣扎着喊道:“福王已死,我们也不愿再活,只求一付棺木收容福王尸骨,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无怨言。”李自成义军见他们如此,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用一副桐棺装殓之后,放在一个破烂的架子车上……。
很显然,《明史》上虽然说福王死于李自成之手,但是并没有说被煮食。倘若李自成真的把福王和鹿一起煮食了,满清政府可以以此来丑化李自成的义军,从而彰显自己的正统,试问又怎么可能不记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