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却只能从一而终。宋朝以后,受到封建思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女不嫁二夫”的影响。丈夫死后,很多女人都选择从一而终,生活是极其悲惨的。
许多寡妇受到“从一而终”的思想束缚和道德舆论强调的“贞洁”。过分的强调“贞洁”的重要性,以女性改嫁“失贞”为耻,这一切的封建毒瘤逼迫着寡妇宁愿饿死也不改嫁。于是,受到这种封建思想的主导,从一而终的妇女,往往会受到后人的尊敬。改嫁的妇女,往往就会受到歧视。但是,在封建社会无论是从一而终还是改嫁,生活其实都是很悲惨的。
那么不能改嫁,可守寡后,她们守寡后是如何维持生计的呢?无非就这几种!
一、自力更生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时寡妇自己会承担起家里的劳务,手工针线,采桑养蚕,浆洗衣裳来谋取生计。承担劳务之外还要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疾苦的女人身上,生活虽然清苦但总算还有个家。
除了这些,也有自力更生创业或者出去打工的,比如自己做点卖些豆腐,还有的会到别人家去做工,但是古代很多的妇女都会裹小脚,也干不了太多的体力和重活。
自己动手,以解决燃眉之急。不过这些并不能让她们得到真正的满足,逐渐的会使她们的心灵扭曲。对人冷漠,甚至会厌恶同性。
如若她们留有儿子,儿子成人结婚之后也会将“己所不欲”施于下一代上,会对自己的儿媳妇百般刁难。如果自己儿子死了,是打死也不会同意儿媳改嫁的,让自己身上的道德枷锁一代一代的向下延续。
二、丈夫遗留下的财产过生活
首先如果她嫁到一个好的家庭,而且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那么丈夫死后,儿子会继承丈夫遗留下来的全部遗产,她可以跟着儿子过生活。
第二种就是没有儿子,但是婆家或娘家的权势大,生活也不会为之所困。历史上有一例子就很好的证明,乾隆宠爱的十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但和珅倒台自杀全家牵连,十公主守寡后依然衣食无忧。
第三种就是儿子很小,但是婆家业大,也可以过得无忧。《红楼梦》中,李纨的丈夫贾珠去世后,不仅生活无忧,一年还有着不少的金钱补助。平日里除了抚养幼小的兰哥儿,就是带领小姑子们读读书,游游园,写写字,打打趣,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第四种就是有些儿子很小或者没有儿子的寡妇,大部分就会面临着吃绝户,悲惨的生活。因为在那个时候的女性是没有继承权,面对孤儿寡妇,生活疾苦还会有人来争夺财产。
这些人就是丈夫的族人甚至是村里的人,他们会来争夺财产。据记载,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她嫁给了钱谦益为妾,但当钱谦益死后,宗族的人就把东西抢完了,柳如是气不过,于是就上吊自杀了。
还有很多吃绝户的妇女,走上了乞讨的道路,结局十分凄惨。最好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丈夫死后被家婆卖掉,换了钱为小叔子筹备彩礼。卖到了一户较好的人家,谁知道没过几年,丈夫病逝,儿子又被狼吃掉,房屋也被大伯霸占。最后疯掉沦落为乞丐,死在野外的雪地里,十分的凄凉。
三、靠官府补贴
我们都知道,在以前会给寡妇立所谓的“贞节牌坊”,有此“殊荣”的寡妇政府是有奖励的,会发放一些抚恤金。还有一些家贫且无家族支撑的寡妇,而且又养育有子女的。官府也会根据守寡年限给予适当的物质补贴,免除相关税赋徭役。寡妇获得官府补贴来过活生活,这些就类似于今天的贫困户补助、低保户,这些官府的补贴也是可以勉强的支撑生活。
寡妇门前是非多,寡妇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敏感和特殊的群体。古代的寡妇因为身份特殊,人们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持有有色眼镜去看待她们。她们不仅要忍受生理上、精神上、物质上的煎熬;还要忍受一些莫须有的风言风语和一些强加的例如“克夫”等封建迷信的名号。
古语“寡妇门前是非多”!失去了丈夫的寡妇们,生活其实是很不易的。维持生计的同时还要承受许多的心酸与无奈。但是在那个时代也只能咬牙和坚持,寡妇往往要比别人更辛苦。
从一而终,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来说,都应该是美好的。可是,当我们在享受这份美好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要感受到,曾经的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