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青闸遗址位于嘉兴城北运河段,杉青闸是古代大运河上的著名水闸,亦称“杉青第一闸”,围绕杉青闸,分布有分水墩、秀城桥、秋泾桥、落帆亭等。原为运河上控制水流的重要设施,建于北宋之前,在管理船只、节制流速和灌溉农田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运河的开掘于隋唐时设置,由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因此建有官署。
芦席汇历史街区地处嘉兴市老城东北部,东临长水塘,南至秀城河(当为秀水),西到京杭运河,中间闸前街河,穿越其中,总面积23公顷。街区以芦席汇、秀弄、香缘浜、等街巷构成了临水传统民居建筑和垂直河道的鱼骨状街巷肌理,保留着的众多的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展现了江南水乡文化内涵。区内一河穿境,三河环街,临河全部依照传统江南民居重建,形成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特色。
中基路分为两端:东段称中街,西段名殿基湾,1934年两路合称中基路。由北丽桥下岸至蒲鞋弄,称“中街”;蒲鞋弄往西至现建银大桥,为“殿基湾”。殿基湾之名起于此处为古刹水西寺旧址。水西寺迁址后,月河旧址仅余殿基,故名殿基湾。
北京路(现嘉禾北京城沿运河段)曾名塘湾街、北平路。据1929年《嘉兴新志》记载:“六十年来,塘湾街因运河交通之便,遂为货商所聚。”由此有记载的繁华至上世纪末,北京路曾因相沿古运河一度南北货汇聚,人声鼎沸,与其时的中基路中街段东、西相接。其路西端的端平桥为古运河进入嘉兴老城区的第一座老桥、上世纪二十年代,由石拱桥改为水泥梁桥板,为出入旧时北京路与城北工业区的重要通道。
昔日的建国北路(现在建国中路华庭街段)二十世纪以来始终是嘉兴老城区内主要的商业街市。
老建国路一路四座桥:香花桥、孩儿桥、众安桥、北丽桥。其中当数北丽桥与孩儿桥最负盛名。老孩儿桥边的塔弄东起建国路,西止少年路,长305米,在明以前名塔儿弄,沿称数百年。因弄西段有砖塔名铜官塔,又名孩儿塔,初建于五代至北宋时期,毁于**初期。两者及其周围的街巷,为老建国路旧时城市生活记忆的重要坐标。
人民路因建国路拓宽改建被兼并。人民路南起中山路,北接环城北路,长700米,是与老建国路隔河平行的南北通道,此河名“大落北河”,曾是古运河穿嘉兴城而过的必经之路。
老嘉福绸布店与纶华绸布店为昔日北门大街(现建国中路段)与城基马路(现环城北路)交叉口两座并峙的建筑。其中,老嘉福绸布店大楼层位上世纪初叶嘉兴最高的建筑;而纶华绸布店大楼则曾在抗战时期成为日本鬼子巷战的工事。
老环城路,全长5.47 公里,是在1928年拆除罗城城墙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原来路宽6-12米,现已拓宽至24米,为1998年新一届政府十件实事工程之一。整个工程建设环河绿化带9.2万平方米,修建河岸5.5公里,拆除旧房面积14.8万平方米,拆迁户数2375户,总投资额达2.02亿元。
老环城路改造二期工程由禾兴南路向东至秀洲北路,为原城南澄海门至城东春波门,长2180米。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嘉兴罗城开始拆城筑路,一期工程从南门至东门,拆除旧城垣没,将旧城基筑成18米宽的东南公路,1928年1月始筑,1930年2月竣工,成为环城东路与环城南路的前身。
老环城路改造三期工程为缸甏汇、风箱汇、荷花堤绿化带拆迁建设,为原城东春波门至城北望吴门。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嘉兴罗城拆城筑路二期工程自东门嘉禾第一桥至北门荷花堤,1930年11月开工,1932年1月竣工,将旧城 基筑成13米宽的城基马路,与东南公路相连接。
旧时中基路荷花堤一线又曾是低于城基的“河灰地”,即为积累修缮城池的费用而出租的民居区。故这里明清以来人烟糜集,会同河对岸的月河聚居区,成为繁衍数百年的城市始居地。
清朝同治二十八年(公园1869年),嘉兴罗城最后一次整葺,准备发挥其最后的防御作用,然而却成为其后被拆的原因。
民国十年(1921年),两位嘉兴乡绅呈请政府在东门与北门之间增辟城门以便行走进出嘉兴城。
自增辟城门以后,人民益悟拆城之可便利交通、刷新市政,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若干嘉兴青年人提倡建设新嘉兴运动,文字宣传,不遗余力。民国十六年,嘉兴各界民众益悟改造城市之刻不容缓,民国十七年一月二日,嘉兴人决定拆城筑路。(1929年《嘉兴新志》)
望吴门 环城北路与建国路交叉口为嘉兴罗城的北门——望吴门旧址。昔日望吴门外是望吴桥,望吴桥下是大落北河。大落北河自隋朝大业六年(公园610年)古运河开挖以来,至近代古运河改道,其间有千年以上的时间为运河嘉兴段故道。
中山路前身1921年孙中山来嘉兴后,“集街”市河被填平,改为为中山纪念路。抗战胜利后,荐桥街、县前街、集街、天官牌楼四街合并,改为8米宽的小马路,东抵老环城路,西接西门大街。名为“中山路”。
中山东路起嘉兴铁路立交桥,西跨运河,中环路(现320国道),直抵外环路,全长5.14公里,宽40米,是嘉兴市区东西向的主干道。此路历史悠久,道路主体曾是是京杭大运河穿越嘉星城而过的故道,早在宋代就是“人丰翕集,市井骈阗 ”,是嘉兴最早,最繁华的商业街市。
1980年先行拓展中山路西端,自韭溪桥至环城西路拓宽开通。1983年中山路全线拓宽重建,并新建中山西路桥向西延伸至320国道,使其从原长1.5公里扩展为3.45公里,横跨运河,成为贯穿全城东西的主干道。两边建设成为当时市区的主要商业区。1986年11月,中山路主线全线通车,当时被誉为“浙北第一街”。
1996年为带动嘉兴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又对中山西路进行延伸,东起中环路(现320国道),西至外环路,全长2.01公里,路宽42米,1997年底,中山西路建成通车。
铁路立交桥长31.29米,中孔净宽11.5米高4.5米,为下跨式立交桥,上通火车,下行车辆行人。北引道连接中山路,南引导东接甪里街老工业区。向西通过9米宽的南北联络道通往南湖风景区。是市区通往东部工业区和南湖的重要关口。1984年4月破土动工,1985年12月29日,连同中山路主体道路一起竣工,举行了隆重的“两桥一路”通车典礼。
禾兴路 北起外环路,南至南湖大桥,全长4.62公里,路宽24.42米,是市区南北向主干道。禾兴路环城北路至市心弄段为1975年连接民权路、育子弄、市心弄拓宽而成,当时名立新路,1981年定名为禾兴路。
建银大桥1995年开工,童年12月29日举行通车典礼。禾兴路随着城市建设需要向南北延伸,1993年11月起对环城北路至中环路段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1993年11月25日—1994年6月,从东升路往北建成长320米、宽12米的机动车道;二期工程1995年7月—同年年底,从月河桥到东升路修筑14米宽的机动车道;三期工程1996年—1997年12月,完成中环路到东升路剩下的机动车道。1997年3月—10月中环路至昌盛路段完工;1998年10月昌盛路至外环路段进行建设,1999年9月28日举行禾兴路全线通车典礼。
醋坊桥位于禾兴路与斜西街交叉口,明清时即有,为明清嘉兴城郭98座通行石桥之一,因为桥边有醋坊而得名。1975年首拓禾兴路时废桥成路,1987年拓建斜西街东段时桥基被拆,拓桥成路。
子城建于吴黄龙三年(231),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子城周长二里十步,高、厚为一丈二尺,占地7.5万平方米。唐末由于子城外兴建了罗城,故原城改称子城(另说原在子城周围遍植梓树,先前叫梓城,后讹化为子城)。从三国至清代,子城均为嘉兴(秀洲)衙署或军治所在地,据光绪《嘉兴府志》称,元代子墙正门有丽谯,宋时城上建天王殿、箭楼等建筑。辛亥革命后,层为国民党抗击日寇的绥晋司令部,也曾为占领嘉兴八年的日军营房,解放前为国民党青年军总部——嘉兴青年中学所在地,解放后为荣誉军人疗养院,曾被惯称为西大营。
三塔塘岳忠武王祠始建于明代。明清有数次毁建,清乾隆年间重树万古精忠石牌坊,清同治年间岳氏后裔再度重建,近代毁废。“影僧柱”实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的大理评事张徽所立之“司宪”石牌坊的石柱。原立于城内碧漪坊,后移建于三塔塘边,非“影僧柱”原物。近代建血印禅寺于岳忠武王祠边。
据光绪《嘉兴府志》记载,嘉兴府城内外24坊巷间共有一百四十多块石碑坊。这些石碑坊按先后侧重依次为:树立在嘉兴府学门前的石牌坊、树立在衙门官署前的石牌坊、树立在各坊巷间表彰某位官员、某位举人的石牌坊,排在最后的是贞节牌坊。“司宪”的石牌坊于明朝末年被搬到三塔塘边现在的位置,其周边以往为嘉兴府城贞节牌坊立得最多的地方,名西丽坊。京杭大运河沿三塔塘往东,在西丽桥下进城,正对城门的是西门大街,明清两代为石板路。宽仅数尺的石板路头顶为一个接一个的石牌坊,向嘉兴城里伸展,与昔日老中山路西段的天官牌楼坊群相连接。
少年路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将原东道弄、笈袈桥、鸣阳门拓宽至天宁寺街口,名童军路。名称源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嘉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附小(现少年路边的辅成小学)组织的童子军,一面配合义勇军军训,一面联合嘉兴各中学查禁日货,揪斗奸商,小小的队伍给嘉兴百姓留下深刻印象。笈袈桥下市河填没后,这条童子军经常来去并参与建筑的道路即命名为童军路。日伪统治期名和平路;抗战胜利后恢复童军路;解放后,改名为少年路。
嘉兴船文化博物馆位于古运河畔,嘉兴为江南水乡,船舶文化历史悠久,是南太湖流域中国古代舟船最早的发源地。
水路客运曾为嘉兴人重要的出行方式,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立私营轮船公司以来,嘉兴遍布五县二区的水网成为嘉兴各地百姓便利的交通网线。旧时位于勤俭路与环城东路交界处的轮船客运码头1964年启用,1988年搬离,占地2618平方米,包括候船大厅及仓库,曾是嘉兴市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于1939年在昔日张家弄东首提篮卖粽子的兰溪人,因为生意兴隆引进“五芳斋”品牌成为广传南北的嘉兴特产。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五芳斋”粽子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嘉兴运河城市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圣母显灵堂,俗称圣母堂、天主堂。这座教堂据称是中国最大、在远东排名三。1903年嘉兴文生修道院建成后、天主教的影响得以扩展。翌年、意大利籍神父韩日禄在子城脚下(今紫阳街)建造一座教堂。并把加尔默洛会(圣衣会)从海盐车辐浜迁到嘉兴城内。
上世纪初的浙江海关嘉兴分关旧址与文生修道院曾为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嘉兴的北教场大营旧址。1902年,在嘉兴设立浙江海关嘉兴分关,选址于古运河市区段边,运河塘路一度被称谓“洋关”街。并逐渐成为嘉兴近代一处新兴的商业区。直至1932年海关撤销,此处又改名国货街。同为1902年,嘉兴海关北侧成为文生修道院选址。
梅湾街全长约300米,旧时曾是嘉兴城南的一处主要居民聚居区。区域内多条巷道呈鱼骨状分布,延伸至西南湖边。曾为辛亥革命前秋瑾与褚辅成策划浙江光复的聚会点和昔日韩国临时政府避难嘉兴的藏身初。
南湖位于嘉兴老城区东南侧,是滋养嘉兴的母亲湖。南湖形成于汉代,三国时期,南湖称陆渭池,;到唐代改名南湖;唐以后又有滮湖、鸳鸯湖、马场湖和东南湖之称。后晋天福年间(936-945年),吴越国王钱镠第四子广陵王钱元镣任中吴节度使时,在湖畔筑宾舍。北宋以后,湖畔陆续兴建园林有:潘师旦园、高氏圃、南湖草堂、列岫亭、水心亭、乐郊亭、勺园、颜家园、瓣香阁、秋水阁等。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将挖出的河泥填入湖中,成一“厚五丈,广二十丈”的小岛,四面环水,俗称湖心岛。次年在岛上建烟雨楼,形成景观。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以吴伟业为首的江南士人在南湖举行了十郡大社,湖上名人云集,连舟百艘。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多次登临南湖烟雨楼,一再赋诗,并亲画烟雨楼图。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孙中山曾来南湖游览,并在湖中烟雨楼假山前与各界人士合影留念。民国十年(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金九避难嘉兴,曾藏身于湖上游船,井曾在南湖游船上召开韩国临时政府国务会议。
查(许姓)彼族本以捕鱼为业,晚晴本县县署设有渔课,……男子日以筑簖结网,施罟垂钓,女子则架瓜小艇,往返于烟雨楼头,每年尤以废历之六月二十日(即荷花生日)七月七日(七夕)两天最为热闹,都以为副业,因此船娘之风相沿已久。
分水墩在嘉兴城北古运河端平桥下占地约4.3亩,是古运河里重要的分流设施。分水墩起于何时已经无从查考,然分水墩上的水天庵初建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为嘉兴天妃宫的前身。
秀洲路路基原为荐桥河河床。荐桥实为嘉兴市区一座古桥,早在元代就有记载。明代徐元春有《荐桥记》,记载荐桥始建于宋景定年间,旁有鸡鸣台;“荐”为“祭祀”,有因祭祀解除冤屈的股市流传。上世纪20年代,荐桥被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上世纪60年代末,荐桥为仅半米宽的石板桥,荐桥河又小又臭。1970年荐桥河填平成秀洲路。
北丽桥在1996年建国路大拆迁前为1963年所建的单孔下承式梁板桥,宽仅7米,是建国路南北方向的重要桥梁。北丽桥始建于北宋1074年,相传为高丽使臣路过嘉兴时出资、出力所建。
明清以来,嘉兴城郭有九十八座石拱桥,城里人家往往于桥边建妆阁。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人已少见那诗情画意的妆阁。却不料,偶尔在日军于嘉兴巷战的照片里看到了。
“曾记小时明月夜,踏歌连臂竹邻街”,清代的“竹邻里”,现代名“竹篱弄”,为早在元朝就有的嘉兴古坊巷之一。与竹篱弄并行的中和街,明清名“混堂弄”,上世纪三石年代在弄内组织红卍字会,该会取儒教“致中和”之意将该街改名为“中和街”。
南堰之地起于宋时此地所筑的白苎堰,后废堰成桥,为南堰桥,扼南湖通海盐塘之咽喉。老南堰街长422米,宽2.1米,为南堰的主体部分。
嘉兴钱氏为唐五代吴越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后裔。自明代初由宜兴蒙山支分出,迁到嘉兴海盐沈荡半逻村,清代康熙年间迁到嘉兴莲花桥,称嘉兴文端公集尚书派。嘉兴钱氏最出色的当数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考中进士的钱陈群,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成持重、倚为乾隆帝师。其于嘉兴的宅院为其入仕归里后,在城内广平桥百福巷租住购置的房屋。即后来的老中山路西端的钱氏故宅。其周围,清代曾为嘉兴府学与鸳湖书院所在地,书香一脉,钱氏立榜样于乡里。
中山纪念路与中山厅起于1912年孙中山来嘉兴“兰溪会馆”作演讲。孙中山离开嘉兴后,中山厅既为纪念孙中山嘉兴之行的建筑,又为之后嘉兴民众集会的重要场所。1941年中山厅依然为纪念日军入侵中国的“七七事变”的会场。解放后,中山亭改建为人民体育场司令台。
最早提到苏小小墓在嘉兴县前西埏桥边的记载,是在唐朝《吴地记》里。历代嘉兴地方志均记载:苏小小墓高三丈,上有桃树两棵,墓旁有井,墓前有碑,上题“苏小小墓”。清代苏小小墓被毁。直到民国初年,嘉兴人陶元镛在其原址附近重新堆土立碑,建了一座新坟。1984年中山路拓宽改建为自由弄37号,后改建成中国银行大厦停车场。
落帆亭是在宋熙宁初年(约1068年)重建于杉青闸官舍旁,为当时官吏商贾的游憩之处。落帆亭在宋、元、明、清四代均有毁建,清光绪年间重建后曾为酒业、米业公所所在地。上世纪三、四年代,落帆亭后还留有古墓羞墓,相传为朱买臣前妻之墓。
嘉兴市图书馆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馆址设于鸳湖书院。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名嘉兴县图书馆,由陆仲襄任馆长。馆址曾数次变动,抗战前(1929年-1937年)迁至弘文馆(现机关幼儿园所在地)。解放后,成为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并以秀水县学明伦堂为馆址(现图书馆少年路分馆)。
中山路西道弄与道前街因此处为杭嘉湖道台衙门所在地而得名。上世纪八十年代位于道前街的嘉兴人民广播站正对中山路西道弄,为嘉兴市、县广播站合并而成。
嘉兴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6月,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房。1961年与展览馆合署办公,馆址在市区勤俭路与禾兴路交叉口。
嘉兴市工人文化宫创建于1952年(在此前为工人俱乐部)位于老中山路东段,占地1.2万平方米,包括1100个座位的影剧院、灯光篮球场、图书室、阅览室等设施,是隶属市总工会领导的全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嘉兴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隶属嘉兴县,并曾名嘉兴镇,指的是嘉兴城区范围。后于1981年撤销县改市,并于同年4月成立嘉兴市人民政府,由设在湖州的嘉兴地委代管。1983年撤地建市后,嘉兴市领导班子由湖州迁往嘉兴位于昔日中山西路的市政府旧址。
嘉兴市郊区人民政府(简称郊区)办公大楼与嘉兴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简称建委)办公大楼曾于上世纪九十年初开始并峙于始拓的中山西路两侧。
大润发在2000年5月宣布进入嘉兴,当年的12月就开门迎客。大润发项目由秀洲新区控股53%,大树置业占47%,进驻嘉兴速度之快,令许多业内人士惊呼:“不可思议”。
洪兴西路及其延伸段全长2190米,宽38米,为建设同期市区最宽的道路之一。洪兴西路东接勤俭路,道路主干两侧为秀洲新区主要行政办公单位和江南摩尔,以及秀洲新区各大中心居住区。
嘉兴火车站于1907年建站,1909年杭嘉铁路接轨。抗战初期,被日寇轰炸机全部炸毁。后为日伪重建,沿用至1996年年底,1997年1月16日被总建筑面积5045平方米的铁路嘉兴客运站新站取代。
三塔始建于唐代,清光绪二年(公元1870年)重建,为中国大运河上唯一的三塔,192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介绍中国大运河时,封面用的就是嘉兴三塔照片,并为嘉兴近代耳熟能详的胜景。三塔实为运河上的重要航标,三塔始建后,周边有“龙渊寺”,并改名“景德寺”护塔,曾有僧众看护三塔。
真如寺始建于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始建时名至德院。真如塔始建于宋朝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宋、元、明、清四朝曾数次毁建。清朝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真如塔在原地被重建后,于公元1970年被拆除,铁制的真如塔顶曾安放于人民公园。
民丰造纸厂创办于1923年,1928年改办时名竟成纸厂,后又被迫停业。1930年由竺梅先、金润庠等人集资承办,添置设备,改称民华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民丰造纸厂,1936年始制卷烟纸,为国内首创。解放后为全民国营企业,1969年改名东风造纸厂,1979年复名民丰造纸厂。
南湖革命纪念馆旧馆为1990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发起的“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之一。纪念馆旧馆于1990年10月15日破土动工,1991年5月20日完成主楼竣工验收,同年6月25日正式开馆。
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的七一广场依水而建,总面积18万平方米,是以水景为最大特色的生态休闲场所。
嘉兴素为“丝绸之府”,宋、元、明、清以来,始终“机杼之声想闻,衣被他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洪合羊毛衫市场的初成与南方丝绸市场的马路交易,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嘉兴服装节在嘉绢体育馆的隆重举办,一直到本世纪以来各专业服装交易市场的升级换代,不仅嘉兴街头流动的风景日益靓丽,而且大江南的街头也不同程度地因嘉兴的服装而靓丽。
还有几张日军侵略嘉兴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