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倭白江口之战后,倭国便对大唐彻底跪服,自此两三百年间不断派出使团(遣唐使)抵达大唐,以全方位学习大唐的先进制度、文化、建筑、礼仪等等,并在此期间正式将其国名定为“日本”,以此在如今的日本国还保留着许多大唐的遗风。然而,当时的大唐却也有两项制度没有被日本学习,这便是宦官制度与科举制度,这又是为何呢?
其一,宦官制度。日本国之所以没有学习大唐的宦官制度,并非其不想学习,而是实在学习不来。阉割属畜牧业的技术,也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手工活。太平天国定鼎南京之后,就曾选了一批幼童,将其阉割,以作各王府使用。然而,这批幼童被阉割后,却无一生还,于是,太平天国的各王府也只好以宫女而代替太监使用。
而旧时的日本,几无畜牧业,所以也就自然掌握不了阉割的高超技术,而无法使用宦官制度了。宦官制度,被西方国家称之为旧中国的一大陋习,将之视为一种野蛮的象征,不学习也罢。然而,科举制度是当时最为先进的用人制度,为何日本也不学习呢?
其二、科举制度。在欧美的史学界,对中国皇帝公认评价最高的皇帝,既不是首位实现中国大一统的秦始皇,也不是开创汉唐盛世的汉武帝、唐太宗等等,而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西方史学界之所以推崇隋文帝,其主要原因就是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
科举制的实行,就使得朝廷得以建立一套服务於中央皇权的“近代公务员制度”,而使得“士族”制度彻底解体,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科举制可以说是领先於西方一千多年了,那为何日本在当时也不学习大唐的科举制度呢?
其实,这是由日本的政治特点决定的,日本在近现代以前,都没有建立过一个集权的政府。日本的地形,南北狭长,且多山地、少平原。所以,在日本就特别容易出现大名(诸侯)割据的局面,而日本的皇室也就不能有效地控制日本全境。像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等,虽说都统一了全日本,不过也只是在名义上统一了全日本,而并没有改变大名割据的局面。其名义上主宰着全日本,实际上却也只能施令於自己直接控制的那片区域。而各藩的武士仍向各藩的藩主效忠,而并不直接效忠於什么太阁、征夷大将军。丰臣氏、德川氏也不能直接干涉到各藩的藩政。
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对日本的控制尚且如此,其他时期的政权更不必言。事实上,直到日本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并废藩置县后,日本才得以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科举制的实行是要以国家政令统一为前提的,而日本在近代以前并没有完成真正意思上的统一,也就自然没法学习大唐的科举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