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海子于诗歌《在夜色中》,把爱情看做是一种受难,并且置之于流浪和生存之间,从中透露出了他极其矛盾的爱情哲学。他是浪漫的诗人,写下了许多浪漫的诗句,也曾与四个姑娘有过短暂的恋情,但爱情并没有将他救赎。
他本是一位有着极其浓烈自杀情节的诗人,最终也选择卧轨自杀于山海关和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轨道上。从此,中国诗歌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当然,把海子之死看成一个时代的终结不仅跟他纯粹的诗心有关,也跟那个时代其他诗人的出走有关,还跟90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浪潮有关。
海子是一位纯粹的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那为什么他的爱情观会是矛盾的呢?其实他的矛盾正是因为他太纯粹了,他对女性的向往并不在于想要占有对方或是想要有共同的愿望,他的爱情仅止于抒发自己的向往之情,但是在一起之后呢?在一起之后,两人必然要置身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生活中,虽然会有新的情感维系两人的关系,但纯粹的爱情便没有了。尤其是80年代末,市场经济的大浪潮已经开始席卷而来,田园式的生活早已一去不复返。
“我本应该成为/迷雾退去的河岸上/年轻的乡村教师/从都会师院毕业后/在一个黎明/和一位纯朴的农家少女/一起陷入情网,但为什么,我来到了酒馆/和城市”。
本该成为,本该成为,海子终究没能成为一位乡村教师,也没有和一位纯朴的农家少女陷入情网。他的初恋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女学生,海子的笔名也是因为她才有的,那是内容古草原上对湖泊的称呼。她的初恋来自草原,喜欢诗歌,对海子也不无崇拜,这本该是一个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但是很不幸,对方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知道海子来自农村后对方父母还直接向海子施加压力,就连海子远在安庆的父母都知道这一点。这不由使得海子的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他开始挣扎,开始逃避,开始仅止于抒情而不发情。这或许,就是他说的受难吧。
海子故居
“雨是一生过错/雨是悲欢离合”,85年3月海子曾在诗中请求在雨中死去,把一生终结在那样一场熄灭一切的雨中。此时的他已经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且这种冲突是无法调节的,这使得他痛苦而绝望。对海子来说,爱情就像孤独中的一点火苗,随着孤独一同沉入水底,火苗熄灭了,剩下的只有孤独。孤独是一只鱼筐,它不会熄灭。
“我曾和你在一起/在黄昏中坐过/在黄色麦片的黄昏/在春天的黄昏/我该对你说些什么”,在86年写下的《给你》中,海子曾这样回忆两人约会时的情景。我该对你说些什么,说什么好呢?说现在的你真美吗,说我会给你美好的生活吗,说我会为你写很多的诗吗?或许,海子最终意识到,说什么都是徒劳。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海子没出息,他父母是农村的,但他已经走出了农村啊。他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并且他的才华还是如此的出众,只要他肯顺应时代努力一番,怎么可能会取得不了一定的地位呢?记得前几年的春天去查湾祭拜海子,在海子家吃午饭的时候(没让老人动手,自己动手帮忙做的),海子的老父亲曾感叹,前不久海子的一个大学同学来这里了,人家现在是最高院的大领导……
海子母亲能背诵海子很多诗
做一个纯粹的诗人,还是在世俗中取得一番成就?相信这问题也曾困扰海子,最终他选择了诗歌。他说道: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同时他还相信爱情本身的力量,相信它足以打败世俗。
86年8月海子写下了《草原上》,草原是海子一直钟爱的一个意象,同时那也是初恋的故乡。在诗中海子写道:我相信天才,耐心和长寿/我相信有人正慢慢地艰难地爱上我/别的人不会,除非是你/我俩一见钟情/在那高高的草原上/赤裸的草原上/我相信这一切/我相信一见钟情。
可是,这个世界不相信天才,它认可的是成为事实的成就;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一见钟情,很多人需要的是家庭给予的安全感;可是,海子自己都不够耐心和长寿,因为他需要保持自己那颗圣洁的心、那份纯粹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