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新中国的原子核物理以及延伸出的原子核武器和民用核电,都不能忘记一代又一代的老一辈核物理学家,他们中间仅有一小部分人成为台前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但大多数人都仅是核物理科研活动幕后的沧海一粟,因而更要为那些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核物理可研工作者致敬。
早在中国近代时期,中国国内的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就已经填补了历史空白,甚至还在国民政府财政扶持和国内外核物理科研专家的理论技术支持下,着手建立一定规模的核物理科研单位、研究室,但无奈于当时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人力、物力、财力的匮乏,始终处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论研究并停滞不前。但却建立起以叶企孙、赵忠尧等一些有识之士人才战略储备体系,将中国原子核物理科研专家的规模和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赵忠尧亲眼见证了美国在战后于比基尼岛进行原子弹核试验,不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传回国内引起政府和科学界的重视,还在海外网罗众多物理学科留学人才回国效力,这些海外留学归来的物理学专家中,就有接下来要讲到的这位中国日后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吉林长春,在英国大学任教授的中国第一人彭桓武先生。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21时40许,祖籍湖北省麻城,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首位在英国大学任教授的中国人。
1928年~1930年先后就读于长春自强中学、吉林毓文中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士学位,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
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
1940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37年7月任昆明云南大学理化系普通物理教员;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完成关于介子的HHP理论的研究;1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8月任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7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首位在英国大学任教授的中国人)。
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10月~1956年4月于前苏联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实习反应堆理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
1962年先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理论物理、分子反应动力学等课程;后参与新中国原子弹、氢弹、战略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等方面有突出成就。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报告的“广义相对论与狄拉克大数假设的统一”论文,提出可能在宇宙学方面具有深远意义的设想;2005年在研讨会上做题为《广义相对论——一个富于刺激性的理论》的学术报告。
不知当大家阅读完后,有何感想、感受,小编非常欢迎并乐意接受大家的批评与指正,如有不严谨之处或有罕为人知的趣闻还望广大读者告知小编,并给予更多的探讨评论与大家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