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出行图。
刚刚从氏族社会迈入奴隶社会,又要向封建社会急速转型,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特殊情势。这是一场任务极为繁重、过程极为艰难的改革,但它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实现了王朝中兴。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孝文帝抓住了怎样的改革关键点呢?
孝文帝拓跋宏继位于公元471年,这时虽然距拓跋珪定国号为“魏”已经过去了73年,但落后的文化、制度造成的各种问题已经充斥到北魏社会的方方面面。
孝文帝年轻时注意学习儒家经义、史传百家,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在他23岁时开始亲政,随即便掀起了一场全面改革,当时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是一场全面、系统性的改革。艰巨的改革任务、有限的改革时间、复杂的社会矛盾决定这场改革不会轻松。但“太和改革”却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此外,改革需要人来推动,各级官员是否支持改革、能不能以较强的执行力投身到改革之中也是成败的决定因素。由于历史原因,北魏的官员队伍整体素质并不高,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考核、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等,不解决这些问题,任何改革都是空谈。
在孝文帝亲自主导下,北魏颁布了《考课法》,专门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该法分外考法令和内考法令两部分,外考法令主要考核地方官员,内考法令考核的主要是中央官员,规定官员三年进行一次考绩,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罢免,通过考核“令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于下位”。《考课法》颁布后,孝文帝亲自主持对五品以上官员的考核,他把关很严,只有“心平性正、抑强哀弱、不避贵势、直情折狱”的官员才能被考评为上等。
除了加强日常考核,孝文帝还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为此专门颁布了《御史令》,规定了御史的监督职责和权力。为了给御史树威,孝文帝经常以各种方式肯定他们的工作,御史中尉李彪为人刚直,因为他监督严格,使得“天下改目,贪暴敛手”,孝文帝便一再对他进行表扬,在群臣面前特意亲切地称他为“李生”,还表彰说:“李彪之直,是我国得贤之基。”
对于那些贪官污吏,孝文帝则给予毫不留情的打击,在颁布官员俸禄制时他诏令“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这个处罚标准相当严厉。在执法中,孝文帝强调“克己忍亲,以率天下”,从而做到不避亲疏、一视同仁,他身边一些亲近的人,无论宗室、戚属还是近臣,一旦犯法都毫不留情。从太和十二年至太和十五年,4年间就有6位担任地方长官的皇室宗亲受到削除官爵、徙配北镇甚至赐死的严惩。史书称孝文帝在位时“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一时期“吏清政平,断狱省简”,是历史上吏治相对清明的时期。
《考课法》《御史令》,都是在用制度来加强官员队伍的建设。由于这些制度规定具体、执行严格、监督到位,因而取得了成效,贤才脱颖而出、庸才被淘汰、贪官被惩处,使官员队伍保持了活力和执行力,从而能够承担起繁重的改革任务。这大概是孝文帝改革基本上取得成功的最根本保障。
(摘编自《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5期 陈忠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