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社火是以表现血腥恐怖为特色的一种社火形式。它的特点是奇特、神秘、恐怖、快活。为惩恶扬善,百姓祈求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之意 。
2月14日,来自北京、江苏、甘肃等地的数百名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慕名来到陇县东南镇闫家庵,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血社火”的精彩瞬间。
随着一阵锣鼓响起,期盼已久的社火演出终于开始了。首先演出的是《关公耍大刀》《黑虎搬三霄》等剧目。最后一场演出的是血社火,表演的故事主要是《水浒传》里的“三打祝家庄”, 表演涉及石秀、杨雄、栾廷玉、扈三娘等十多个人物。
当表演进行到第三场,也就是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祝氏兄弟及庄丁被梁山好汉联合一丈青扈三娘打败时,刺入这些坏人身体的兵器就包括刀、斧、剪刀、锥子、铡刀、镰刀、锄头等七种,十分逼真,告诫世人善恶终有报。
血社火的化装、卸装,一般由传人在围起来的简易房子里进行,且要求极为严格,特别是戴刀具时,都要将化装室遮挡得严严实实,门口还要有人把守,不允许外人进入。一个人的化妆也就三五分钟左右 ,非常神速。一名血社火传承人介绍:“血社火的秘密就在化妆,而且我们历来传男不传女,更不能随便向外人透露”。
据原民国陇县警察局职员马静夫遗留资料记载及现在阎家庵村血社火第五代传人梁有和介绍,陇县血社火起源于民国,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民国初年,有一个以走江湖、耍把戏、卖刀疮药为生的河南偃师籍人魏世杰来陇途径宝鸡香泉时,被吴山土匪劫持到吴山,抢去了钱物,还被打得遍体鳞伤。后魏世杰逃了出来,贫困交加,身患重病,讨饭流落到了阎家庵村,在奄奄一息之际,被村上好心的乡亲们收留并看好了病。老人感激万分,但无以回报,临走时就把随身携带的一个袋子留了下来并向村里人暗授机密,说这样能驱灾避难,保佑村子平安吉祥。老人走后,村里人打开袋子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些刀、斧、剪等买药钱耍把戏的器具,联想老人所授机密,村里人明白了,原来老人是要他们拿这些东西惩善扬恶、威慑土匪,保村子平安,以此报答他对村里人的感激和消解对吴山土匪的仇恨。于是,以惩善扬恶为内容,对坏人斧劈刀砍、锥刺矛戳为形式的血社火就开始装扮出来了。民国初期,血社火装扮频繁。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渐停演。直到2012年又开始重新装扮。(文/图 杨旭景 张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