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裕年guanyunian(旅行家)
?
?
?
?
杭州孤山看张伯驹“万菊亭”遐想
关裕年
在杭州的西湖北岸有一条白堤,在白堤上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断桥了,这座桥不仅仅是因为历史悠久,还有美丽的《白蛇传》的传说作为铺垫,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有西泠印社、中山公园(孤山)以及杭州博物馆和著名的饭店楼外楼、苏小小墓、秋瑾雕塑、潘天寿雕塑……
在孤山有很多古迹与遗存,其中西湖天下景尤为著名,今天不说这个,只讲一下在半山腰有一座亭子,亭子的匾是由我个人心目中的著名爱国者——张伯驹先生题写的,就是这位文人爱国者,曾经书写了一篇著名的爱国诗篇,这个故事的厚重,仅仅次于著名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轩以及聂荣臻、张爱萍,爱国的方式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爱国偶像。
以下就是我所知道的张伯驹的传奇感人的故事:
张伯驹是河南项城人,原名张家骐,字从碧。养父张镇芳清末民初历任盐官等要职。虽然出身官宦之家,张伯驹却钟情文学艺术,不愿意步入仕途,他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又是鉴赏文物的大家,慧眼独具。
西晋文学家陆机所书的《平复帖》,有“天下法帖之祖”之称,被誉为“墨皇”,就是现存卷轴书画中最早的作品。《平复帖》书法古朴秀劲,牙色麻纸本,字大五分许。高23.7cm,横20.6cm,共9行,约87个字,现存84个字,系陆机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以《平复帖》来命名。这幅斑驳烂漫的草书,是书法史上汉隶向草体演变的明证。
《平复帖》作为贡品被献给乾隆皇帝,乾隆刻《三希堂法帖》时,将《平复帖》置为卷首。到了嘉庆皇帝时,将此帖赏赐给对书法深有钻研的弟弟成亲王,后此帖仍献归内府。同治年间复转赐恭亲王奕欣。民国初年,此帖与另一绝世珍品、唐代韩干的名画《照夜白图》一起归于奕欣的嫡孙溥心畬之手。1936年,溥心畬将所珍藏的《照夜白图》卖给上海叶姓古玩商,后几经倒手,最终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当时张伯驹正客居上海,他听说《照夜白图》流落异邦,担心《平复帖》也难逃厄运,想尽办法托人找溥心畬婉转表达了要买此帖的请求。溥心畬以尚不需用钱为理由,出高价二十万大洋来婉拒,张伯驹无此财力,虽然从银行借得六万大洋块,并协请张大千从中牵线,但溥心畬索价不变。
1937年,张伯驹应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邀请鉴定古代字画,辗转得到溥心畬母亲病故急需要钱的消息,便商请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藏书家傅增湘做中间人与溥心畬洽商,终于以40000万块大洋购得《平复帖》。张伯驹收得《平复帖》的消息很快传开,除了专门为日本人盗买中国文物的古董商,数次表达愿以几倍高价要求转手,被张拒绝,连一帮土匪也垂涎觊觎。1941年初,张伯驹在上海乘车之际,突遭一帮持枪匪徒绑架,并向张家索价三十万大洋,否则撕票。张伯驹心知这是《平复帖》带来的灾难,于是暗地关照其妻,宁死也不能变卖收藏,另一方面他绝食抗议,绑匪见张家态度坚决,知道无法逼出《平复帖》,只好自降赎金,张妻多方告贷,才救出被绑了八个多月的张伯驹。
张伯驹后来获知原来所谓绑匪,其实就是汪精卫手下丁雪山的部属,为防《平复帖》再次被强取,他将该帖缝在衣服夹层,须臾不离身,终于使国宝得以保全。1956年,张伯驹将《平复帖》等八件价值连城的真迹墨宝无偿捐出,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后《平复帖》经过一番曲折,现今能安然收藏在北京故宫,系民初收藏家张伯驹不惜身家性命换来的。
40000块大洋相当于现在是多少钱,很难计算,但是,当时这笔钱足足够买一座四合院,如果现在计算恐怕就是上亿……
最近在看1674期《作家文摘》有这样一篇文章“张伯驹二三事”,作者王世襄,其文章引用黄永玉的一幅画《印象》中的上方密行小字长题,中云:某日余偕妻儿赴西郊莫斯科餐厅小作牙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寞,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四片,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老人手中之面包即为其夫人(潘素)带回者。情深若是,发人哀思。
各位驴友,就是这样一位倾家荡产购得《平复帖》,把八件国宝奉献给国家的张伯驹与夫人竟一贫如洗到如此地步,多么让人敬佩与辛酸啊!所以黄永玉这样赞颂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竟然能喝此蹩脚红菜汤,真大忍人也!
我们爱好旅游的驴友,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之余,也应该多看看这些感人故事的“制造者”的踪迹,感怀其人,缅怀其人,让这些爱祖国的志士仁人能够得到慰藉,我们一定要对得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