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石文化源远流长。
郭熙《林泉高致》有云:“石者,天地之骨也”。
摩崖石刻,这种与山岩并存的千年诗文,
不仅承载了先人创造的精深文学和书法艺术,
还留给后人可以触摸的人文脉络。
在九华山,留有数百处或大或小、
或清晰或斑驳的摩崖石刻,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历宋、元、明、清、民国一千余年,
使神奇灵秀的九华山更具灵妙之蕴,
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山。
今天
我们就来趣谈一下
九华山出镜率较高的几件石刻
拍照率最高的石刻
“一线天”
康熙五十六年(1717)季春观察使三韩朱作鼎书。
位于天台峰绝顶,两块巨石对峙而立,形成一狭窄缝隙,仅容一人擦肩而过。人在其中,倚壁仰望,碧天一线,故有“一线天”之称。当然也是游人们最爱的拍照点。
导游最常提到的石刻
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
民国将领孙元良题。
镌在天台青龙背西石壁上。来到这里,九华山海拔最高寺庙——天台寺就近在眼前啦。导游小姐姐随手一指,我们就能看见。
最令人费解的石刻
“即是仙界”
光绪乙亥年(1899)李文榜、王正福等题。
“渐入蓬莱”
乾隆二年(1737)镌天台观音峰下石板路西石崖上。
大多游客到了此处都会疑惑?“蓬莱”、“仙界”均是道教说法,为何会在佛文化之地出现?
殊不知,九华山是一座集“儒、释、道”三学之大成的名山胜地。两方石刻反映了清代九华山道教仍然有一定影响。
最熟悉的名士题刻
九华山摩崖石刻,署款的有高僧、有普通游客,还有许多军人、名士,如清康熙安徽巡抚朱作鼎、民国安徽省长许世英、国民党集团军司令孙元良、唐式遵等。
“江南第一山” ,镌翠云庵下石板路旁崖石上。
款为“民国十二年(1923)秋浦许世英书”。
“怪石擎空”。镌翠云庵下石板路旁崖石上,丁丑夏日(1937)邹鲁题。(邹鲁为民国著名政治家)
最有故事的石刻
老虎洞,原为一山洞,传说洞最初为虎穴,也叫做伏虎洞。位于百岁宫以北,远看就像是龙头的两只眼睛。
洞门两侧镌联“伏虎降龙池,仙洞名山场”。明中叶以后,许多高僧在此修行得道,被认为是修行殊胜之地。此处还流传着清代两位禅师“降龙伏虎”的故事。
九华山的摩崖石刻刻在悬崖绝壁之上,
内容或宣扬宗教义理;
或标示地名景观,或触景生情、登高感慨;
或劝人向善、表达与世无争的思想境界。
与周围环境相融相映,
为自然风光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气息和绝美的艺术价值。
在岩石上解读九华山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和脉络,
在故事中,感悟九华千年沧桑!
九华一山一石,都在诉说动人的故事!
摄影 | 杨银龙、杨洪轩、庄凯强
编辑 | 陈莉
版权 | ?九华旅游603199,转载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