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广长相如何,除了历代画工流传下来的画像以外,史书的记载也是参考依据。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可见司马迁是见过李广本人的,除了不善言辞,李广的相貌比较难看,外表就像乡村野夫。
命运之说没有什么依据,以貌取人倒是有一定道理。虽然现在流行说: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你的本事。但是一个人长得好看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带来优势,因为外貌出众的人更容易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别人也更愿意帮助他,他遇到贵人的几率便更大。不管承认与否,这一点几千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若是李广长相出众一些,至少封侯的机会要多得多。
李广这辈子最讨厌就是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人就是汉武帝的亲戚,年龄又比自己小这么多, 还能这么迅速的扶摇直上,自己年过半百,却不能封侯,其实汉武帝很欣赏李广,但绝对不会重用,不管他多么的爱兵如子,艰苦奋斗不管用,能射箭能百发百中也不管用,真的管用的就是大战役能决胜千里之外,而不是放放箭砍砍人就可以了,李广和卫青霍去病相比,不但军事才能落后于他们,政治智商也不咋地,这位飞将军平时不注重打扮,也不爱好时尚,和帅哥卫青和霍去病相比起来,更像一个老实巴交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对于爱好男宠和女宠的双性取向的汉武帝来说,不太合他的胃口,所以,李广这辈子,也就混成这样了。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对匈奴的侵扰,最喜欢用的是防反,匈奴这么喜欢骑兵,来去如风,步兵不行,就下力气培育骑兵,于是集中全国上下的财力、物力与人力,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实施歼灭性打击。
骑兵很快,来来去去就这么一下子,对年轻,体力,敏捷等等要求很高,李广、程不识等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建功立业,尽占风头。李广的骑术不差,但是不会指挥,也没啥军事才能,只合适做斗将,不合适做大将。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
只会在近战中逞威风,终究掩盖不了李广对大战役的无能,汉武帝不了解李广,听说他很牛逼,想要试试,让他先后担任骁骑将军、前将军等重要军职,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大败亏输、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给人以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汉武帝就知道李广这么废柴,就不想再启用了,只能说李广自己不争气。
当将军首先要心狠手辣,不要这么婆婆妈妈,李广却把手下这么多的蝼蚁部下,恨不得自己身上所有的光辉普及到每一个人,恨不得和每个人都掏心掏肺,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殊为突出,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会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讲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对所谓优秀将领的标准问题做出更合理的界定。一位将领是否优秀,不是看他爱护士卒方面做得如何,关键取决于他能否在战场上克敌制胜。能打胜仗,便是名将;不能打胜仗,那么他再是爱兵如子,再是与士卒同甘共苦,赢得部下的信赖,则依旧是庸将。一句话,胜利是衡量一位将领合格与否,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以此为坐标考查李广,我们不得不对李广说一声,"将军,你并不是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杰出的军队栋梁!"
至于李广的性格与气度,看来也不是一个能成就大事业的人物。有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优秀的名将,是能够做到襟怀坦白,虚心容物的。可是很显然,李广并不是那类人,这从他对待霸陵尉一事便可以看得很清楚。李广被闲置期间,曾在蓝田南山一带射猎,打发时间。有一次他带一名随从乘夜色外出,喝得醉醺醺后信马由缰踏上归程,途中经过霸陵亭,负责该地治安的霸陵尉正好也喝得有几分醉意,见了李广未免不够恭敬和客气,大声呵斥李广不该违禁夜行。李广的侍从上前申明这是"故李将军"(意谓退休将军李大人),希望借此免去李广违禁夜行的责罚,谁知霸陵尉仗着酒劲并不买账,声称"现任将军尚且不得夜行,更何况是什么退休将军"!于是按规章将李广扣留在其办公地点整整一个晚上。
应该说,霸陵尉的态度虽然有些粗暴,不怎么通人情世故,不怎么让人感到舒服,但毕竟是秉公执法,照章办事,并无大错,李广不检讨自己的违禁之过,反而将严格守法与执法的霸陵尉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当自己出任右北平太守后,第一件事便是找霸陵尉的晦气,取其项上的首级,"即请霸陵尉俱与,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如此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又焉能成就大事?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该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
当然,历史自有其吊诡的地方。历史的真相传递与历史的价值判断,有时候是常常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在历史的真实中并非特殊优秀的人物,经常会因种种机缘,而以完美的化身融入后来人们的历史认知,关羽如此,郭子仪如此,李广也复如此。令人不能不佩服历史重构的强大力量。我认为,这可以理解为历史对人物或事件的重新塑造功能。这一点,在后世人们的人物再评价上,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所以,宋朝偶尔杀了一个功臣岳飞,其主事者宋高宗赵构、宰相秦桧就被永远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而动辄大规模屠戮功臣与士大夫的皇帝,却大多被后人轻轻放过。甚至还被千方百计加以淡化或开脱。这不能不让人惊诧历史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