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被传颂千年的故事有可能只是文人的渲染,因为正史中从来没有记载过一个叫貂蝉的美人。
这就有些奇怪了,董卓的被杀对历史的走向起了巨大的作用,为后面的群雄逐鹿拉开了序幕。
貂蝉虽为女子,但作为中间的重要环节,可能被一笔带过,或简略写几句,怎么可能只字不提?如果历史上真没有貂蝉这一人物,为何后世流传甚广呢?
可以肯定的是,《后汉书》、《蜀记》、《魏晋世语》里都没有关于貂蝉的记载,貂蝉这一形象始见于元代才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在《三国演义》里被进一步完善。
而评话和演义属于文学创造范畴,是不能作为历史依据的。《三国演义》三分写实,七分是靠艺术想象完成的,很多桥段与真正的历史是有出入的,因而,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貂蝉只是文学传承中杜撰的人物。
为了弄清真相,笔者翻阅了一些三国的历史资料,发现貂蝉也并非文学作者凭空捏造,而是有历史原型的。《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有类似的记载:吕布与董卓的一名婢女有私情,很怕董卓发现,心中有些焦虑不安。
《后汉书?吕布传》:“常小失意,卓拔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
这段记载了董卓与吕布失和的两大缘由:一是董卓脾气暴躁,有一次心中不快,拔枪扔向吕布,吕布眼疾手快,幸而逃脱,但心中对董卓很是怨恨;二是吕布与董卓的贴身侍婢私通,心中难免不安。
那么董卓身边的这个侍女是从哪里来的呢?是董卓府里原本就有的女子吗?《汉书》和《后汉书》的注疏《汉书通志》中记载,曹操曾向董卓进献一名美女。
虽然《汉书通志》的作者、成书年代都已不可考,但按照古人为正史做注疏比较严谨的风格,这个记载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曹操讨好董卓的女子,容貌必然倾城,吕布明知道惦记上有不可知的危险,还是不可救药的与她保持非正当的关系,并因她与董卓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貂蝉其实并不像人名,就算是婢女,也可以唤做“小蝉”之类的,怎么偏偏叫貂蝉?又是貂又是蝉?确实,貂蝉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类侍女的统称。
在古代,只有达官权贵才有资格用貂尾与蝉羽来装饰官帽,并把装有貂尾与蝉羽帽子叫“貂蝉冠”。
“貂蝉冠”起源于秦代,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侍中﹑常侍等皇帝贴身近臣才可以在帽子上装饰貂尾和蝉羽,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朝廷高级官员的礼冠。
成语“狗尾续貂”讲的是晋国时期司马伦胡乱给人加官进爵,导致做貂蝉冠的貂尾都不够用了,只好用狗尾代替。
貂蝉冠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非常贵重,权贵们都会派专门的侍女保管。这个掌管貂蝉冠的侍女,在秦汉时期就被称为“貂蝉”。
在封建社会,女子特别是侍女们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一个掌管主人衣帽,服侍主人更衣的侍女,通常都是通房丫鬟,实质上就是没有名分的侍妾。《红楼梦》中袭人、平儿都是通房丫鬟。
吕布作为董卓的义子,与其掌管衣帽的丫鬟保持不正当关系,把绿帽戴到了董卓头上,这是相当危险的事情,所以才会惴惴不安。
因对董卓有诸多不满,又担心东窗事发,吕布早已心生叛意,只是缺少一个能够共谋大事的人。董卓当时比较信任的一个官员叫王允,王允私下觉得董卓多行不义,滥杀忠良,没有霸主的气概和胸襟,早就想设法除掉他。
吕布与董卓的矛盾被他看在眼里,二人越走越近,吕布向其吐露了心声,询问他的意见,王允借机挑拨吕布杀死董卓,并议下万全之策。吕布为了避免长期受制于人,果然一举杀了董卓。董卓死后,这个婢女结果如何,正史没有提及。
从整个事件来看,吕布杀董卓利益关系考虑的更多一些,但到了陈寿的《三国志》中,董卓与吕布原本并无矛盾,他拔戟投吕布是因为看见吕布调戏自己的婢女而怒不可遏,把二人心生嫌隙完全归结于女祸了。
《三国志》毕竟是一部史书,虽然将董卓与吕布失和完全怪罪于这个不见经传的婢女,但并未指出她姓谁名谁,更未提及她与王允之间存在关联,二人根本没有任何的交集。作为二十四史中的佼佼者,《三国志》对历史真相保持了基本的尊重。
那么貂蝉的故事在民间话本中是如何演化的呢?元代话本《三国志平话》在‘王允定计诛董卓’一章这样自我介绍:“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
貂蝉开头就交代了自己是吕布的妻子。(这当然不符合史实,正史记载吕布有妻有女,却与貂蝉无关,但评话只是在讲故事,允许虚构)
王允在知道两个人是夫妻的情况下,竟然使出“美人计”,将貂蝉献给吕布的义父董卓,也太过不择手段,并有破坏别人婚姻之嫌,这样有违纲常伦理的情节设定,很容易引起观者的反感。
于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修改了貂蝉与吕布本是夫妻的人物设定,貂蝉变为王允的义女,并改成貂蝉深明大义,主动要求献身,除掉董卓。
这样一来王允成了伸张正义的化身,貂蝉也成了为国捐躯的烈女,两个人的形象都很高大上。明代传奇《连环计》基本上遵循了《三国演义》的情节设定,只是把吕布与貂蝉的故事单独拿出来演绎,使得人物形象更饱满一些。
王允先把貂蝉许给吕布为妻,又献予董卓为妾。貂蝉嫁给董卓后又对吕布含情脉脉,不断的挑拨离间,最后诱使吕布愤而杀董卓。故事很精彩,却也很老套。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一个因为美女丢掉性命的例子,算得上是“红颜祸水”的变异版本。
和貂蝉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四大美女之首西施。西施的故事虽被各种野史津津乐道,却并未见诸于正史记载。《史记》、《左传》、《国语》、《春秋》等正史,都记载了吴越的两次交战,详细的记述了勾践反败为胜,以雪前耻的血腥斗争,但均只字未提西施。
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突出贡献”的西施,为何没在正史中留下只言片语?直到东汉的《越绝书》,西施才第一次在吴越战争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让人疑惑的是,难道相隔几百年的后人比当时的人更了解历史的真相?
《越绝书》是一部记载传闻异说的八卦野史,所记之事大多非常离谱。关于西施,书中是这么写的:“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文种)献之于吴王。”自此之后,西施作为吴越战争的重要人物,浓妆重抹的出现于民间传说。
你看,夏桀亡于妹喜,商纣灭于妲己,周幽毁于褒姒,似乎每一个朝代的覆灭,都有女人的参与。好像没有貂蝉,吕布就会对董卓死心塌地,没有西施,越国就永远不能翻身打败吴国。
女人一会儿是妖孽转世,有能力倾巢覆国,一会又是神仙圣母,肩负光荣使命,舍身成仁。她们唯独没有被当成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貂蝉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内心平静,毫无波澜,董卓再宠爱她,那也是死了活该;西施与吴王夫差生活了十几年,对他没有半点情感,想方设法非得让吴国灭掉。她们将作为人的情感完全抽离,心甘情愿做一枚伟大的棋子。
唐代诗人罗隐在绝句《西施》中说得挺在理: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也好,貂蝉也罢,虽然美貌无双,但以当时女性的普遍地位和她们自身的政治地位来看,是对历史的变革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这才是严肃的正史没有留下她们名姓的真正原因。
无论封建社会,还是现代,妖魔化女性,比如“女性的坠落导致国家堕落”之类的论调;或者神圣化女性,认为女性就应该在家如保姆,在外如战斗机,家务全包挣钱多,都只是油腻老男人自说自话的一厢情愿而已。
在古代,大量的体力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女性无法参与,也没有话语权,所以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地位也决定社会地位。随着历史的进步,大量的劳动已经脱离了纯体力的限制,女性在职场上展示出不让须眉的一面,经济和思想的双重独立,使得女性的人格逐渐从对男性的依附中分离出来。
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讲的:几个朋友在看古装剧,有人感慨:古代的妻子都是伺候丈夫洗脚、更衣,太贴心了。有女子立答:他妻子一毛钱不挣,车贷,房贷,吃饭,穿衣,脂粉钱,孩子教育,三姑六婆开销都是你的。那人想了想说:那还是现代好,家庭担子她还担着一半儿。。。。。。
虽然有生活重担在肩,虽然思想停留在清朝的男人还大有人在,但按照男性意愿被塑造了上千年的女性终于活成了有血有肉、能哭能笑、敢爱敢恨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具呆板的木偶,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最大进步,也是最值得现代女性庆幸和庆祝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