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四大才子之首的王勃,当年杀过人,被判了死刑,后来遇上皇帝大赦天下,才保住小命,但是被开除了公职。王勃的父亲因此受牵连,被贬到越南(当时属于唐朝)做县令。当然,王勃不是无辜杀人,实在是阴差阳错,好心办成了坏事。不但差点丢掉自己的小命,而且连累了父亲,要不是王勃杀人的的原因,王勃的父亲怎么会跑到万里之遥的越南当县令?
王勃在文艺界当时已经小有名气,因为还没有发表《滕王阁序》,所以名气还不是特别大。但也算是著作等身之人了,在官场不得意,在文艺界还是有一定位置的。公元675年,25岁的王勃去越南看望患病的父亲,正好路过洪都(南昌),赶上洪都最高长官都督阎公在重新修好的滕王阁举办文化交流会,并大宴宾客。阎都督得知王勃来到了洪都,就邀请王勃也参加交流会,王勃欣然应邀。
这次文化交流会多的档次有多高、规模有多大呢?看看参加的人员:”宾主尽东南之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主人和客人全是东南一代的名人。有哪些人呢?洪都的都督阎公,他是怎么来的?“棨戟遥临”,阎都督是带着有仪仗队来的;还有新州刺史也来了。说明这场活动级别很高,省部级主要领导就至少有两位。人数有多少呢?“胜友如云”;来自哪些地方呢?“千里逢迎”,说明有不少千里之外来的文人骚客。
王勃自己说:“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将此次活动的意义、重要性和档次等同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会。很奇怪,王勃这时候已经意识到,今后很难再遇上这样高级别、高层次的集会了。所以王勃说“盛筵难再”。王勃预料的很准,第二年自己就溺水死亡了,果然再也没有机会参加高规格文化活动了。
这样的盛大的文化活动是不是就只举办了半天时间?我想不是,千里之外的客人,舟车劳顿,活动半天后就走了,在当时交通工具下,有点不靠谱。所以,我觉得洪都都督阎公举办的这场文化交流会,很可能连续举办几天,王勃到来的时候正好遇上“十旬休假”,所以这天的来宾比较多,大领导也都来了,这天也可能是活动开幕的日子。同时这个会应该是个开放式的交流会,只要有兴趣,经过安检后都可以去参加,有好的作品,都可以拿出来交流、发布。
总之,我觉得该活动很可能像个流水席或者文化届的庙会,你来了,我走了。活动时间,多可能一星期,少也有两三天。送来的作品都提交给组委会,组委会经过评审,垃圾作品当时就扔到垃圾桶去了;好作品得以流传千古,这就是王勃写的《滕王阁序》。
以上只是个人想象和推测,不一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