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兼并中原各国以后,开始将目光转向外部势力,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出大军征服越南,前后耗费5年时间,终于将岭南等地纳入中原版图,秦将赵佗成了越南历史上首位皇帝,从此之后中原王朝一直是越南的宗主国,直到1884年法国人入侵。
中原王朝十分重视越南的发展,在当地设置官署由朝廷直接管辖,这段时间内越南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大量内地人前往此地,越南发展迅猛一度超过广东等地。
唐朝时期,中原经济高度发展,与突厥几次大战胜利以后,统治者信心大涨,621年唐朝取代隋朝在安南实行统治,不过唐朝统治下此地多次发生叛乱。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纷争不断,无人管辖的越南逐渐脱离控制,939年吴越政权领导下对外宣布独立,甚至起兵击败广东等地小政权,越南摆脱了中原王朝的直接控制,转而以藩属国的身份与政府对话。
不过这种情况没多久就结束了,明成祖统治时期,朱棣直接出兵平定了越南,结束了藩属国统治情况,直接归中央管辖,朱棣大手一挥在当地设置与中原同样的官职进行管辖,对此很多人认为明朝之所以直接动用武力是为了借助越南的地理环境,将它作为与东南亚各国进行交往的前哨站。
明朝时期,航海事业得到巨大发展,郑和下西洋率领的庞大舰队震惊了整个世界,同时也表明了明朝开始注重海上控制权,有了越南的存在,明朝可以在东南亚大展宏图,不过随着明朝逐渐没落,越南再一次发生突变,由原来的“省”再次变成了独立自治的“国”。
可以看出,越南多次反复,每当中原王朝的控制力减弱,越南就会趁机“宣扬主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明朝建国之初,越南还属于当地陈姓势力控制,后来奸臣黎氏父子篡夺政权,推行残暴统治,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越南百姓不堪受辱,纷纷上书明朝请求皇帝派兵支援,在明朝大军的帮助下,黎氏父子被轻易扫除,越南群龙无首,再次请求明朝帮助他们找到陈氏后人,不过陈氏后人早已被屠杀殆尽,没有办法继续登上王位,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主动请求明朝接纳他们,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
朱棣没有推辞,颁布诏令应当地百姓要求,准许越南加入大明,并且赐名“交趾”,明朝本以为这样就能控制住越南恶化的局势,哪里想到明朝接手以后,在当地设置布政司进行管辖。
不过民众年年闹事,朝廷需要不断派兵前去镇压,结果引发了更大冲突——蓝山起义爆发,迅速得到越南各地相应,声势浩大引发明朝重视,不断排出重兵镇压,结果纷纷失败而归。
据说此次起义早有预谋,首领名叫黎利,自幼立下大志,见到越南被人统治十分不满,因此聚集了一批民众,决定带领他们重夺主权,自此开始了10余年的反抗战争。
黎利精通排兵布阵,而且十分清楚自己与明军之间的差距,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主场作战,熟悉地形,因此他命令部队避免与明军正面交锋,利用地形优势开展伏击战。
不过历史记载黎利起义没多久以后就宣布投降,接受明朝授予的官职,不过也有的资料显示黎利假意投降,实际上却是为了迷惑明军,图谋大事,根据越南当地资料得知,黎利十分擅长带兵,同样也很严厉,在他的军队中士兵严格执行禁令,整个军队战斗力十足,比起强大的明军不逞多让。
明军几次攻打没有结果,加上内部出现了问题,因此不想在越南浪费时间,双方一拍即合,宣布和平相处,明朝撤销对越南的封号,恢复越南自治权。
因为突出表现,黎利被当地百姓推上皇位,建立后黎王朝,虽然说越南完全独立,但是却不能失去明朝的帮助,因此双方并没有撕破脸,依旧把明朝当做宗主国,每年按时纳贡,独立以后的越南人十分高兴,黎利也被视作民族英雄。
然而“狡兔死、走狗烹”的定律不仅适合中原,在越南同样如此,黎利上位以后,开始屠杀与自己一同起义的兄弟,所作所为令人心寒,不过就整体来看,黎利始终功大于过,越南百姓依旧以他为荣。
很多人认为黎利为国不惜散尽家产,值得敬佩,并且在他领导下,越南与明朝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恢复越南地位的同时保证了双方之间的友好合作,不过起义虽然取得成功,黎利却不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越南失去了许多领地,百姓生活疾苦。
黎利之后的继任者们,为了挽回局势,开始在国内推行儒学教育,效仿明朝开启科举选拔人才,主要内容于明朝一致,在国内大力培养人才,逐渐重回辉煌,如今回过头去再去思考中越两国的关系值得借鉴。
明成祖在位期间出兵越南,想来并不是要宣扬明朝国威,只是对当地人的反抗情绪感到愤怒,教训一下罢了,后来没有找到合适的掌权者,这才直接进行管辖,只不过反抗情绪越来越重,明朝改直接统治为藩属关系。
和平化解了危机,并不是说明朝示弱,只能说这样做是最好的方式,不仅避免了带来战乱,也把越南作为明朝在东南亚的前站,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