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做每件事都是有她自己的道理的。
贾惜春是宁国府的正牌小姐,虽然父亲贾敬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道,她本应在兄嫂尤氏的照看下在宁国府生活,可是贾母却从小就把她接来荣国府,并当做自己的亲孙女一样抚养,严格说来,贾惜春也的确是贾母的亲孙女。因为贾惜春是贾敬的夫人与贾赦乱搞时怀下的孩子,是贾赦的私生女,故而贾母这样做有她的道理。
有读者就会想了,黛玉母亲死后,不是还有黛玉父亲林如海么?贾母又为何三番五次写信给林如海,要把黛玉接来北京?难道贾母比黛玉父亲林如海还亲?难道母亲去世就必须要去外婆家才生活得好?
如果说女儿贾敏死了,贾母就必须要去接小外甥女来,否则别人就会说她这个当外婆的冷漠,这明显也说不通。湘云不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比黛玉更惨,从小就失恃失怙,那照理说贾母不是更该把这个外甥女接来自己家吗?黛玉父亲还活着而且是当着体面的大官,那把黛玉接到奶奶家不更合理关系更亲么?显然都不是,那这其中是有什么隐情呢?
大家族内部关系的复杂,有时候决策者做出的某些决定,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说贾母派人来接,是对贾敏的厚爱,爱屋及乌,女儿不在了,就想把女儿的女儿接来住,怕她从小没有母亲受委屈。从书中看,贾敏嫁给苏州的林如海后,从未见回过自己娘家,贾母从未见过黛玉长得什么样,出于对女儿的爱,要把黛玉接在自己身边,亲自照看。
贾母三番五次写信把黛玉接来后,可人真来了,却连要把黛玉安排在哪里事先都没有准备,只临时决定安排与宝玉一起住。真是疑窦丛生。
贾母接黛玉进京似乎一厢情愿,黛玉小小年纪也不愿离开慈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与陌生的外婆住在一起。奇怪的是林如海对这个爱如珍宝的女儿却说了一堆奇怪的话,非要黛玉去外婆家。
如海说 :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第二回惜墨如金的曹公又特别对林家底细作了交待:
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
以上两段话把林如海为何非要送黛玉到外婆家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首先,林如海对黛玉所言“减我顾盼之忧”,书中没有具体交待他为何所忧虑?从外部来讲,林如海出生富贵之家,衣食无忧,做官清廉别人也找不到空子可钻,深得皇帝重用,可谓春风得意,但美中不足的是,林如海自身内部条件不能与良好的外部环境相匹配,也就是说是他的身体不争气,有那个命没那个福气去享受这些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优越条件,林如海得了很严重得病,郎中也不知能不能治得好,所以他说这番话是对黛玉未来着想。
其次,贾敏的母亲“一疾而终”死得蹊跷,按唯心的说法,林如海是个克子克妻将来也许会克女的不祥之人,黛玉在他身边生活,只会更惨,但林家没甚亲支嫡派,又没有奶奶,把黛玉送到外婆家是最好的归宿。
当初贾母执意要接黛玉来贾府也有她的心思,当时女婿是巡盐御史,天下第一等肥缺,只想着女儿不在了,林家又没别的亲人,把外孙女接来,安排与宝贝孙子同吃同住,让她们从小青梅竹马培养感情,到时把黛玉娶到手,将来林如海不在了,可以顺理成章继承林家五代世袭列侯积累下的丰厚遗产,也是一桩非常门当户对的婚姻。
但有些情况是贾母始料未及的,她压根没想到林如海患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很快就一命呜呼,林黛玉来贾府由娇客,变成了寄人篱下的孤女。
林家二三百万的家产,被贾家得来全不费工夫后,不知珍惜,铺张浪费为贾元春省亲修建了一个花架子大观园,本没捞回来,还倒贴,让贾府陷入经济危机。林家的家产被贾家人挥霍一空后,林黛玉就真的一无所有,真的变成了要靠贾母收留抚养的孤女,甚至变成了贾母的负担,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贾母原先想把贾宝玉配给黛玉的念头也就彻底打消了。
因此孙子宝玉被“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听说宝玉要回苏州林家后疯癫痴狂病发作,舍不得黛玉离开,坚定表明自己对黛玉的爱情后,贾母才会不为所动,完全不赞同宝玉与体弱多病孤立无援黛玉婚配。
正说着,人回林之孝家的单大良家的都来瞧哥儿来了。贾母道:“难为他们想着,叫他们来瞧瞧。”宝玉听了一个“林”字,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贾母听了,也忙说:“打出去罢。”又忙安慰说:“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
当贾母发自内心把“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骂出来后,也就彻底动摇了要宝贝孙子娶黛玉的念头了。
红尘三千,不问风雨,只道本真。
纯原创,抄袭必究。我是《好看的红楼梦》作者诗绿凤,每天给你新鲜营养的红楼妙解。
更多精彩,请关注:诗绿凤细讲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