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早年随叔父前往豫章,后来定居于隆中,潜心读书长达十年,在治国和处世上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后来见刘备诚心来求,便正是效力于刘邦麾下。在诸葛亮的谋划运营下,天下三分局势最终形成,刘备占据巴蜀地区,建立了蜀汉政权。在刘禅即位后,孔明又兢兢业业辅国理政,为蜀汉呕心沥血。之所以蜀汉能够取得一分天下,离不开诸葛亮对人才的识别、鼓励和重用。
在孔明看来,如果要在教化属吏上取得良好效果,那么领导者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言论、举止严加要求,使自己成为他人效仿的标准和榜样,从而达到正己教人的目的。孔明生活非常节俭,虽然官至高位,但始终不尚奢侈,家无余财,并以此来影响属下。同时,孔明认为在上位者,不可自大自负,听不进下属的意见,只有广泛考虑各种意见,才能对局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为此,他亲自倡导并鼓励献言进谏,对那些善于劝谏的人加以鼓励,而对那些狂傲嚣张的属下,则加以约束和训斥。
从两汉兴衰的过程中,孔明明确地认识到,如何用人,是关系到国家兴盛还是衰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孔明十分重视人才遴选。以忠于蜀汉为基准,孔明善于发现人才,并予以合适的职位。即便是刘备所不看好的人才,孔明也能发现他们的过人之处,庞统和蒋琬就是最佳例证,可见孔明识人眼光之独到。对于当时盛行的任人唯亲,孔明也予以避免,选用人才更多地是考察他们的能力和作为,而不以资历辈分来衡量。对于那些与自己有嫌隙和仇怨的人,诸葛亮并不避忌,只要他们能为蜀国效力,就来者不拒,孔明绝不会因个人恩怨影响到国家利益。
为了方便评价属吏的政绩,孔明还制定了明确的考核制度,并根据考察的结果,分别予以奖励和惩处。孔明深知恶官为害民间时,百姓遭遇的苦难,所以他对于那些执法不正、压迫百姓的官员一律不予任用和升迁,他完全是从民众的利益出发,并将其作为约束吏治的标准。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当时蜀国升至高位的官吏,像董和、姜维、杨洪等人,无一不是以勤俭守法、忠于职务而出名。不可不说,这与诸葛亮对官吏的严格考核是分不开的。
在用人时,孔明特别注重赏罚明确。如果下属有功却没有奖赏,有过失的人得不到惩罚,那么势必会打击到下属立功的积极性,也是对犯下过错的下属的默许和放纵。时间一久,这种是非不明的状态,会扰乱正常的吏治秩序。有才能的人无处效力,奸邪小人却如鱼得水,这对政权良好运行的打击是致命的。所以,孔明在赏功惩错上,从不动摇,知名者如马谡,战败后被处斩,而曾被刘备授予托孤重任的李严,也因为扰乱军心,被贬为庶民。不仅是对他人的过错如此,孔明对自己也是一样,不徇私情。街亭一战后,孔明自请贬官三级。对于彻底认清错误并认真改过的人,孔明也会重新起用。
在蜀汉政权从形成到确立的过程中,孔明对人才的重视和任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刘备的不足,为蜀汉争取到了更多人才的加入。这些人才是政权运转的坚实支柱,孔明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唯才是用,对待功过态度明确,为官吏从政制定了严明的规则,这些都是实现蜀汉吏治清明的保证。作为蜀国中地位仅次于国君的人,孔明始终严加约束自己,不论从为政还是做人,都挑不出什么毛病,并且他对于自己的错误,也敢于承担,得到蜀国上下一致认可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