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学霸演员翟天临的一席“知网”问答,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随着更加深入的调查,学术问题成为了人们的饭后谈资,这除了让有些以“学霸”自居的明星难堪之外,更多的是让寒门出来的学子们重入“寒门”,只不过这次寒的不是条件,而是心。
但是,历史上关于学历这个问题,一直都是非常严苛的。古人做官无外乎文官和武官,秦汉大都以身边人举荐而来,自从隋唐科举制度诞生以后,这道门槛就成为了人才选拔的一块试金石,尽管有“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财莫进来”等买官卖官的陋习,但是能够青史留名的还是那些有真材实料的学者们。
蒲松龄就是很委屈,翟天临不“博”成博士,而蒲松龄却为了一个高学历,在文山辞海中苦苦钻研42年,到头来也只换来一个上级的安慰,蒲松龄不可谓不可惜。那么蒲松龄为了他的学历,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我们了解蒲松龄,更多的是通过《聊斋志异》这本著作。其实,蒲松龄也是一名寒门学子,他出生于一个落败的小地主家庭,但是他却自幼喜爱读书,年仅19岁时,参加童子试,当时的成绩也算得上名噪一时,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这就直接进入了秀才的行列。然而,这一次既算是蒲松龄学历认证的开始,也差不多等于是终点。因为,本对科举信心满怀的他,从此再也没能获取主考官的青睐。
但是蒲松龄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他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考取功名,实现自身的抱负。于是,在等待下一次考试的日子里,为了不荒废自己的学业,他主要通过教书来巩固知识,通过当别人的幕僚来了解时政。在闲暇之余,他还主动扑下身子,主动到民间搜集各种神怪传说,然后进行文笔上的修饰,来充实自己的业余著作《聊斋志异》。他的友人张笃庆曾经劝他,让他专心准备科考的事,但是蒲松龄没有听。不知道古人是不是就开始知道了,如果自己有拿得出手的著作,就可以吸引上级的关注,也不知道蒲松龄是不是真想把《聊斋志异》当做他打开仕途大门的金钥匙。
不过,他依然在学历认证的道路上艰难前进着,只可惜,古代文人对待学历没有那么宽松。1687年,47岁的蒲松龄再次被命运开了个玩笑,满怀信心的他洋洋洒洒,挥笔作文,却因为“越幅(科举考试中,卷面有严格的行列字数规定,如果越行、格,随意书写就算越幅)”被取消考试资格。就这样,蒲松龄还是坚持着,从19岁到71岁,他一直为了学历被认可,足足苦读42年,到了他71岁的时候,才被上级给了个安慰,成岁贡生。就连他的著作《聊斋志异》,也没能成为他的金钥匙,而是在他死后51年,才公开发行。
有人说,蒲松龄没拿到学历,是因为考官太严格。因为当时他参加童子试时,受到时任山东巡抚施闰章的欣赏,但是,到后来的乡试,没有得到导师的提携,这才屡试不中。对于这些言论,我们姑且不谈,从中,我们既能看到科举考试对于一个有才之人的荼毒之深,但是,也让我们感叹古人对待学历这件事,是多么重视。因为这选拔出来的人才,将来都是要为国家做贡献的,如果学历造假,那么对于那些在仕途上苦苦追求的莘莘学子们,会寒了他们的心,而对于国家百姓,也是贻害无穷的。
翟天临不“博”成博士,而蒲松龄因为严苛的考官,一辈子也没能证明自己的学历,但是历史还是证明了他的能力,却也是一场笑话。这也让我想起蒲松龄作的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希望借助这句话,我们求真务实,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