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生态文明的高地
璀璨无双的生态文明思想渊源
帝喾,兴起于商丘高辛,史称高辛氏。死后葬于高辛,今尚存帝喾陵。高辛氏,是黄帝曾孙,颛顼族子,他有三个非常优秀的儿子尧、契、稷,尧天舜日众所周知,而契是商祖,稷是周祖。《路史》有载:高辛“命重为木正,黎为火正,该为金正,脩及熙为水正,句龙为土正,是谓五官分职”,这是关于五行的最早最明确的记载。由此可以说,历史上五行观念和思想的源头在高辛。《史记》对高辛氏的记述:“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致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这段话不仅褒扬了高辛的仁德之治,也彰显了高辛治下的生态文明思想萌芽。所以,商丘是五行思想的发轫之地,高辛氏的五行观是华夏历史关于生态思想的源头。
墨子(约公元前480-389年)—墨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名翟(dí),宋国人 ,宋国贵族目夷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曾在鲁国和楚国鲁阳(现在的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活动。墨学与儒学当时并称“显学”,影响极大。司马迁《史记》有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墨子思想博大精深,其生态思想主要体现为节俭观、和谐观。节俭观包括节用、节葬、非乐。节用,就是节约开支,反对一切无用之费;节葬,就是改变厚葬久丧的社会风气,倡导既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又不会对生者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的殡葬方式;非乐,墨子从百姓利益出发,反对统治者奢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和谐观则主要体现在兼爱、非攻等政治主张上。兼爱,是墨子针对儒家有差别有等级的仁爱,提出无论贵贱、亲疏、贫富、贤愚,一视同仁的爱一切人,主张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非攻,是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所造成的对生产、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而提出的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合作,和平共处的主张。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姓庄名周,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今商丘民权县遗有庄子墓。司马迁《史记》中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西汉刘向“宋之蒙人也”(《史记》引刘向《别录》);东汉班固“名周,宋人”(《汉书“《庄子》五十二篇”下自注》)。《庄子》一书开宗明义将自然与人类的基本属性和关系作为思想探究的最高境界。“故其好之也一 , 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 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 其不一与人为徒 ,天与人不相胜也”。也就是说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 ,人可以与自然沟通, 从而达到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和谐程度 ,所谓“天人合一”、“天与人不相胜也 ”。大家知道,庄子名篇《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齐物我”,即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或者说所有的物种之间并无差别,这就是著名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我们熟知的生活常识中,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现代文明告诉我们,人类并不能独立于自然之外,要依附于自然才能生存。人类只是地球生态系统众多相互依存的物种中一个环节而已,这是基本的自然生存法则。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错误泛滥。可见,老子重谋略权术,孔子重社会伦理,韩非重集权法治,惟庄子重生态和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物固相累”“与物皆昌”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态哲学内涵,而且标志着庄子是比较全面系统阐述朴素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先哲。
独一无二的生态文化实践典范
巍巍壮观的商丘古城,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最具潜力十大古城之一。古城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现今,归德府城之下同时叠压着北宋时期陪都应天府南京城、元朝时期的归德府城、隋唐时期宋州治所宋城、南北朝时期梁郡、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6座都城、故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古城由砖城、城湖、城郭三部分构成,城内地势呈龟背形状,共93条街道,在古代的八卦学说中,9是最大的数字,而3是万物源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构成了古城独有的纵横十字相交、井井有条形似龟背的格局。商为火地,南门向阳,故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以求南北水火相济。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荡漾,环绕全城。护城大堤距城墙约500米,即城廓,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外阳而内阴,阴阳平衡、万物共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一个天人合一的生态子系统。鸟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枚巨大的“古钱币”,寓天圆地方,阴阳和谐,招财进宝。在商族故地,这里也许还有玄鸟生商,生生不息的特别隐喻,数百年来,一直耐人寻味。
据商丘文史专家柳文泉先生介绍,明代建城选址,多采用“相形取胜”等风水原则,城市建设的理念一般也都是风水堪舆理论,其设计思想大多含有堪舆术隐喻,归德府城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堪舆术中常见的“四灵”有两种体系,一种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另一种是麟、凤、龟、龙。《礼记·礼运》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为百兽之长,凤为百禽之长,龟为百介之长,龙为百鳞之长。”象征祥瑞、和谐、长寿、高贵。归德府城的建筑理念暗含麟、凤、龟、龙四灵,又合阴阳八卦原理。
归德府城的结构和布局暗合太极阴阳八卦原理。《周易·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归德府城则是“城分两仪,门作四象,街成八卦,衙主阴阳(府衙是阳间衙门,城隍庙是阴间衙门)”。东西两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东门内大街与南北大街中段和西门大街共同构成太极图之S形分界线,分城池为南北两部分,好似太极图之阴阳鱼,阴阳鱼黑白两眼为太极阴阳两极,也是神龟的两椎。阳极之上建府衙,统治人间,阴极之上建城隍庙,统管冥界,形成一阳一阴两衙门,人神共治的统治格局。因“麟踏龟椎”之故,阴极之处当为麟阁之正穴,城隍庙因而向西偏移而建。麒麟为四灵之首,麒麟阁为全城之尊,是古城的脊椎和轴心,当为全城的中心和至高点,雄踞中央,傲视全城。
“麟踏龟椎,龙衔凤尾,麟跃龟伏,龙盘凤绕”,也许就是归德府城的堪舆术隐喻;“城分两仪,门作四象,街成八卦,衙主阴阳”,所表现的阴阳八卦原理,也许就是归德府建城之理念;四灵隐匿于太极八卦之中,四灵为魂,太极为体,动静结合,阴阳交变,巧妙的构成神秘的“四灵八卦城”,这也许就是商丘古城最神秘的地方。
古城是先民们智慧积淀的结晶,更是“天人合一”生态和谐思想的应用,对其封建迷信部分,我们一笑置之则可。但结合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理解,传统建筑布局中追求的天人一体的生态世界观和藏风聚气的生态系统观却永远闪耀着先哲思想的光辉,其目的和理念在于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基础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一个既科学实用又充满人文智慧的城镇格局,以祈求百姓安居乐业、城邦固若金汤。有专家惊呼,商丘古城的规划布局、文化理念是古代城池建筑中的典范之作,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现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生,彰显“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思想的建城史上的奇迹。显然,这和商丘这片土地上悠久深厚的人文生态思想传承不无关系。因此,从承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意义上来说,商丘古城——堪称中国生态之城。
誉满全国的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100多年前,黄河决口改道,留下了千里黄河故道,也留下了千里茫茫沙丘。明清故道西起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流经商丘市民权、宁陵、梁园、虞城4个县(区),东至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入海口,全长730多公里,贯穿4省8市25个县(市)区。商丘段西起民权县、东至虞城县,全长140余公里,总面积约1520 平方公里。故堤弯曲苍莽、蜿蜒连绵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黄淮平原上,被专家们誉为“古老的水上长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努力,故道内或林、或果、或湿地,构成了典型的河谷自然景观,不仅为鱼类的生存以及鸟类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为沿线传统粮食主产区筑起了一道人工绿色生态屏障。尤其需要提出的,在庄子故里民权县,从1950年至今,60多年间,三代人在“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上,从最初的一亩苗到今天的10多万亩平原林海,建成了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的河南省民权申甘林带,被称为河南“塞罕坝”。2015年,民权申甘林带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 又获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
商丘人民在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宁陵县老党员潘从正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建国初期,宁陵县是全国16个重点沙区县之一。1953年,年过五旬的潘从正来到风沙遍野、寸草不生被称为“万碧风口”的盐碱地住下,开始培育苗圃、植树造林,直到1989年离开人世。几十年来,潘从正精心培育并大力推广的金顶谢花酥梨、白蜡条杆、花生,已逐渐成为“宁陵农业三宝”,宁陵县也从当年全国有名的沙区县,发展为国家命名的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潘从正探索出的“立体林网”防沙模式,被国家林业局在全国适生沙区推广,并传至世界。原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自上世纪60至80年代曾经四赴商丘宁陵,采访潘从正的感人事迹,在他的长篇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这样写道,“在豫东平原采访,有两位先进人物的事迹使我们深为感动:一位是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另一位是宁陵的植树老人潘从正,人们称他“老坚决”……如今,“老坚决”就葬在宁陵县石桥镇的万亩梨园深处,他的墓碑上刻着穆青的题字:长眠在这里的是一位普通农民……他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多年来,商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布了《美丽商丘生态体系建设实施专案》,提出了构筑“一核、一带、五片、六点、蓝脉绿网”的生态发展战略格局。“一带”即是培育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如今,故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农业得到发展,特色乡村建设受到重视,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春天槐花飘香、夏天荷叶满塘、秋天蒹葭苍苍、冬天白鹭飞翔,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态走廊建设已初见成效。900多万商丘人民正豪情满怀秉承丰厚的生态文明思想滋养,进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生动实践。
文/赵继彬 赵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