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对称呼和座位有着不一样的规矩,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盛行,长幼尊卑和官场规矩可是要拎得非常清楚的。而且在清朝的时候最讲究的就是坐席,首位一定是皇帝,而皇帝的左边就是坐着职位最高的人,皇帝的右边就是职位第二高的人,由此往下延伸。距离皇帝最近的人一定是深受皇帝宠爱,且职位较高的人。
在清朝晚期,这种官本位置一直被拿捏得非常严重,就是在酒桌上这套官本位置也是非常严格的在遵守着,在其他各地的酒桌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山东的酒桌上。有人会说圆桌上也是这样吗?圆桌上的礼仪也是这样,每个人的坐席位置,敬酒频率,酒杯高低等等一系列的细节都要注意到,他们杯子里面装的不是酒,而是一种身份认同感。
从民国时期到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儒家思想的尊卑理念一直深深的埋藏在他们脑海中,级别观念严重,官场上面还需要用敬语。文官之间采用“公”,程潜,字颂云,称为“颂公”;李济深,字任潮,称为“任公”,武将之间采用“帅”,辫帅张勋、雨帅张作霖(大帅)、玉帅吴佩孚,“钧”字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称呼,多用于晚辈对长辈之间,晚辈对上级之间的尊称。而在民国时期之后,“钧座”这个称呼也成为了书信之间的往来称呼,但是这个称呼没有特定的军衔,只适用于一种尊称。
就拿**来说吧,**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和国民党,还有军队的最高领袖,他的称呼就五花八门了。先后有人叫他参谋长、校长、总司令、委员长、总裁等等之类的,但是他最喜欢的称呼不是什么大总统,而是委员长。为什么他会更喜欢这个委员长这个称呼呢?我们先来一个一个来说明。
在黄埔军校创立之际,他最先被人称呼为校长,刚开始的时候,他个人是比较满意这个称呼的,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后来黄埔军校四分五裂,内部开始出现矛盾,而也有人站出来反对他,称呼他为校长。
这时候校长的含义可就大大的不同,是一种讽刺,带有反对意义的。而且校长这个称呼也是不具备独特性的,有这么多个学堂,学堂里面都有校长,难道就唯独**一个人是校长吗?想来他这么骄傲的人,肯定是不喜欢别人这样叫他的。
再来说一说总裁,总裁是指党内最高职务人的尊称,最高职务是指孙中山时期的总理和**时期的总裁,这两个的含义是相同的。
但是总裁这称呼只在国民党内部使用,许多外部人士对这个称呼并不认可,因此许多人是不满意这个称呼的,而且他对于国民党的控制也是相对一般的,所以**本人也是不太喜欢这个称呼的。
之后随着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称呼也开始带有了民主意味。“委座”这个称呼也应运而生。总统这个职位产生于国民代表大会,由于内部矛盾严重,**这个人也只当了一年多的总统,等他到台湾之后,委员长这个称呼就慢慢流传开来。
而他本人也对这个比较满意。在1938年1月公布了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从那时候开始,委员长成为了中华民国战时政府的实际掌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