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中记载,“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派莒国公唐俭出使突厥, 诱使颉利可汗归附,颉利表示同意。但就在这时,李世民又派军神李靖突然袭击突厥,史书记载“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虽然唐俭捡了一条小命,逃了回来,但其中危险可想而知。
让人疑惑的是,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说是诱敌之策,以一个国公,凌烟阁榜上有名的功臣做诱饵,这个代价实在太大。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恶意的猜测,即:李世民这是想借刀杀人,除掉唐俭。
从史书记载来看,至少在贞观四年之前,李世民和唐俭没有矛盾,甚至两人关系还很不错。比如,《两唐书》中记载,李渊太原起兵之前,一代奇才唐俭,就向李世民进言,讲述起兵理由和平天下的战略规划,随后李世民劝说李渊起兵反隋。
总之,在诸多史书上记载来看,李世民和唐俭关系不错。在李世民没有登基之前,除了李渊看重唐俭之外,李世民也很重视唐俭,比如李渊把唐俭提拔为礼部尚书(六部之首),李世民任命唐俭为天策上将府长史(相当于秘书长),重视程度一目了然。
既然如此,李世民为何要让唐俭陷入险地,“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这一记载没有说明李世民之前有没有告之唐俭李靖突袭计划。但从史书记载来看,应该没有明确告之。如果事先商量好的,作为一代奇谋,史书应该会有所记载。
当然,无论是不是商量好,李世民让李靖突袭,都会让唐俭处境危险,可谓生死一线之间。难道李世民对唐俭有所不满?1978年,西安昭陵附近发掘了一座唐朝古墓,墓主人就是唐俭,在唐俭的墓志铭上,或许揭开了真相,也颠覆了历史。
在李渊太原起兵时,之前史书记载中,都无一例外的突出李世民,主要有两种说法:(1)唐俭劝说李渊起兵,但李渊犹豫不决,随后李世民登场,还使用了美人计,最终坚定了李渊起兵决心,(2)就是上文所述,唐俭先见李世民,然后李世民劝说李渊。
然而,在唐俭的墓志铭上,记载却有不尽相同,或许还原了一段真实历史。
太武皇帝(李渊)发号晋阳(太原),公之戾止,若何符契,以石投水,百中之策无遗;言听计从,千里只胜斯决
一句李渊“言听计从”,说明了李渊对起兵的积极态度。甚至可以怀疑,李渊早有计划反隋,唐俭适逢其会而已。从这一记载可见,李渊太原起兵的决策,和李世民关系不大,这就颠覆了历史。因为在史书中,却把太原起兵的关键功劳归于李世民。
因此,有学者看到这一幕,不由的感慨:难怪李世民想杀唐俭,从这一记载可见,李世民可能想要杀人灭口,掩埋真相。显然,如果唐俭墓志铭记载真实,也会严重影响李世民的形象,更要重新评估李渊的功劳。所以,李靖突袭陷唐俭于险境时,对于李靖的行为,李世民似乎没有进行任何斥责。
幸好,唐俭命大,在乱军之中逃过一劫。或许,唐俭内心知道李世民对他的态度,所以唐俭开始“自污”。随后,唐俭居官不留心事务,常与宾客纵酒为乐,不时的犯一些小错,以至于李世民将他贬官。
由于唐俭能夹着尾巴做人,加上唐太宗也不愧是千古一帝,心胸非常人能及,所以就放过了唐俭,还把他列入凌烟阁,但只是排在倒数第三位。公元656年,唐俭去世时,李世民已死去八年,或许因此才会在墓志铭中记载这一段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