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个西行求佛法的人是玄奘吗?历史上有猪八戒这个人吗?我们阅读佛教史就会发现,《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和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历史上第一个西行求取佛法的人,早唐朝的玄奘400年,他的真名叫朱士行,法号八戒。他是魏晋时期第一个正式剃度的汉族僧人,是第一个只身一人西行求佛经的人,同时也是开了以意译法翻译佛经先河的人,他的名字和功绩,已经深深刻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后,一开始只是在贵族中小部分的流行,在大众之中没有什么市场。且贵族对佛教的教义并不清楚,毕竟有语言的隔阂,仅仅把佛教和当时兴起的道教等神仙学说联系在一起。在魏晋时代,儒学地位下降,以道家思想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玄学兴起,社会陷入了谈玄说理的浪潮之中。玄学以道家的无为和虚无为思想基础,而佛学强调四大皆空的虚无,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佛教开始兴盛起来。
佛教的兴盛,有赖于佛经的翻译。第一个把佛经翻译成中文的僧人是安世高,后来在魏晋时代,出现了一批姓支的师徒,支谶和他的学生支亮,支亮的学生支谦,这三人被称为“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当时有好多人在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不过这些人主要来自西域,虽然精通汉文,但毕竟汉文不是母语,翻译的佛经佶屈聱牙,比较难懂。
在魏晋时期,大乘佛学开始在中国流行。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佛教中常常以马来做工具,据说可以将人渡到幸福的彼岸,这叫“乘”。按照普渡人的范围来看,大乘佛教就是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大概的意思是普度众生。而小乘佛教则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只要人人都能自我完善,那么也能实现天下普渡慈航的目的。这就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在三国时期,佛教开始流行,但是缺少教科书。直到公元250年,一个叫昙柯迦罗的僧人在洛阳白马寺译出《摩诃僧祇律》戒本一卷,邀请当地的梵僧前来传戒,在洛阳白马寺设法坛行皈戒。朱士行第一个登坛受戒,成为中国首位汉族僧人,可见他对佛法的虔诚。
朱士行,法号八戒,号称朱八戒。此八戒不同于西游记中贪财好色老是想回高老庄娶媳妇的猪八戒。他不仅是汉族的第一个僧人,还是第一个经历千辛万苦西行求法的人,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佛教是讲究清规戒律的,而朱士行的八戒,就包含了佛教中的八种戒律。佛家的八戒分别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在今天看来,这八种戒律,其实也是人的道德和生活的底线。
朱八戒决心去西行求法,靠着顽强的毅力,他竟然一个人穿过荒无人烟的大沙漠,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西域佛教重镇于阗。于阗国位居进入中原的交通要道,集中了不少大乘经典。朱士行搜集到了《放光般若经》的梵本,共九十章,六十余万字。朱士行想把这些佛经元典送回洛阳,但遭到了小乘僧人的阻止。于阗国王不允许朱士行启运大乘经典。朱士行哀求劝说无效,干脆使出大招,说如果经籍不被火烧毁就准许运走。于阗国王命人在架起柴火。将大乘经籍纷纷投入火中,想不到熊熊烈火顿时熄灭,经典无一损伤。这当然是神话,但我们从中可以想象,朱士行为了将这些佛经运回中原,经历了多少磨难。
十年后,这些梵文经典由被成汉语《放光般若经》二十卷,推动了两晋时形成研究般若学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