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通讯员 乔进礼 记者 杨洁)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八),董其昌464周年诞辰的前一天,新落成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迎来了一件珍贵礼物。家住九亭镇的碑帖收藏家朱震,将他珍藏30多年的“香光楼董其昌书迹拓片”六条屏,无偿捐赠给董其昌书画艺术馆博物馆。
此拓内容为董其昌自作自书的六首诗,现抄录两首如下:其一《荷亭纳凉》“红藕花前暑气清,焚香宝鼎口怡情。亭轩坐爱熏风里,遥听沧阆笛一声。”其二《驴背寻梅》“积雪溪山野景清。扁舟载鹤任天真。遥看驴背寻梅者,都是幽闲学道人。”
观其字读其诗,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馆长杨坤说:“董其昌不但是书画家,还是个诗人,《董其昌全集》中诗文都很多,只是其文名诗名被书名画名所掩,研究董其昌必须研究他的诗文,才能支撑起‘董学’这个大概念。”
图说: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向朱震颁发荣誉证书 姜辉辉 摄
拓片原作已“失踪”
据朱震介绍,香光楼位于浦东南汇惠南镇,今香光路附近,其“香光”二字即源自香光楼。南汇旧属松江府,解放初期,惠南镇一度曾归属于苏南行政公署下的松江专区管辖。据传,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在此习字读书,董其昌别号香光居士,此地得“香光楼”之名。董其昌离开香光楼时留下墨迹“绣佛前”,后香光楼被毁。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县胡志熊召集乡绅集资在旧址上重建香光楼,为一座二层楼房,楼前辟有荷花池,约三四亩,另有水阁、船房、水亭等,供友人休憩,后成文人诗客咏觞聚会之所。光绪八年(1882),南汇知县顾思贤因楼内无董其昌手泽,就将新买入的董其昌六条屏书迹镂刻于木板上,悬挂于楼内以供人共赏。后来,香光楼多次改修,原来的书迹镂刻木板,也不知所踪。
此次捐赠的这六张香光楼董其昌书迹拓片,是朱震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福佑路地摊上买的。朱震回忆了当时的情况:拓片出售者自称是浦东人,是个农民不太识字,谁出价好就卖给谁。朱震是资深的书法爱好者,当时已加入了上海书法家协会,一眼相中。他得此拓片以来,一直当做藏品中的“至宝”。
图说:捐赠的六张董其昌书迹拓片 姜辉辉 摄
珍品拓片终“回家”
朱震介绍,2011年,国家相关专业部门公布了碑拓定级标准。其中,二级拓本定级标准列入:清代出图或发现的有重大或特殊历史文献价值碑刻的初拓本。“此拓未发现有重复的,从目前来看应该是孤本,尺幅很大且很完整,所以级别也很高。这次能够‘花落’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也算是‘回了家’。”
杨坤坦言,在文物保护这一块工作中,民间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工作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收藏家参与进来。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朱震老先生捐赠的这套拓片珍品,弥补了董其昌年轻时的一段空白,将在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给更多的人看,发挥出它更大的价值。”
捐赠仪式现场,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向朱震颁发了荣誉证书,杨坤说:“朱震先生收藏丰富,鉴赏精深,将锁仓香光楼董其昌墨迹屏条(共计六幅),捐赠本馆收藏。此举对深入研究、展示、弘扬董其昌书法艺术成就,极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