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便开始进攻明朝。1619年,双方大战于萨尔浒,明军14万人,努尔哈赤只有6万,但他最后却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在之后和明朝的历次战争中,努尔哈赤都鲜有败绩,难逢对手。1626年,努尔哈赤率兵13万,攻打宁远。
此次攻城,他更是志在必得。因为当时城中守将袁崇焕,不仅是一名无名小卒,而且手中也只有1万多士兵。在他看来,攻下宁远,似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努尔哈赤低估了袁崇焕,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虽然后金士兵勇猛异常,但却抵不住明军的红衣大炮。冲在前面的士兵一批批倒下,后面的士兵前仆后继的冲锋着。虽然大炮威力惊人,但还是有一些不怕死的士兵攻到了城下,这是大炮的盲区,发挥不了作用。
守城的明军很快想出了新的办法,他们用棉被裹上稻草、火药等易燃品,点着之后扔了下去,城下顿时一片火海,无数后金士兵被烧死、烧伤。
虽然尸体堆积如山,可努尔哈赤却没有停止的打算,歇斯底里的发起着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直到被一颗炮弹击中,最后才无可奈何的退兵。虽然战争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后金士兵伤亡却达1.7万人,可谓损失惨重。
而冲在前面的士兵,在冲锋的过程中,被大炮轰死一批。即使努力攻到城下,又被大火烧死一批。最后,即使有些人侥幸爬上城墙,也会被守城士兵砍了。因此,在古代战争中,排在前面的士兵很危险。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士兵愿意冲锋在最前面呢?大概会有以下几个原因:
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攻城略地,军队都是按照编制进行的。战斗开始之前,主帅会分配任务,有前军、中军、后军、侧翼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得到的任务是进攻,那么排在前面的士兵,只能义无反顾的冲锋。因为,如果违背军令,可能战争还没开始,就被自己人给干掉了。
北京保卫战期间,面对瓦剌的盛气凌人,负责防守事宜的于谦,并没有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而是把明军主力全部开出城外,决定和瓦剌硬碰硬,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严厉的军令,明军士气大振,个个勇往直前,奋勇杀敌,并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冲在前面,如果死了,还能追认个名分。可是如果后退,被自己人砍了,就啥都没有了,还很屈辱。
在这个世界上,风险和收益往往并存,高风险往往就意味着高收益。在古代战争中,排在前面,则意味着更容易立下军功。这对于一些有抱负、想干事的士兵们来说,是一个机会。从商鞅变法时起,秦国就可以凭借人头,领取军功,这使得秦国的战斗力大为增强。明朝著名开国将领常遇春,就热衷于冲锋,即使后来身为主将,也乐此不彼。
古代打仗时,第一个登上城墙的,有一个特殊称谓,即“先登”,立下此功,是有可能封侯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会有一些士兵为了军功奋不顾身的冲锋。
还有一些统帅,为了激励士气,作战前劝诫士兵英勇杀敌,战后抢到的东西,都归士兵自己所有。这些政策也会让士兵奋不顾身的冲锋,因为他们是利益获得者。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南京后,就放纵手下抢劫,很多士兵因此发了财,为后人所诟病。
军队中有时也会豢养一批死士,这些士兵平时的工资和待遇要比普通士兵好的多。当然了,钱也不是白拿的。就是在以后的战争中,碰到一些棘手的事情,例如冲锋、攻城等,让这些死士冲在前面。
3,装备优良和经验丰富
狭路相逢,勇者胜,战场也是如此。因此两军交战,排在前面的士兵,至关重要。如果让一些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担任,战争一开始,就被干掉了,这样很会影响后面士兵的士气。而让一些战斗力强、经验丰富的老兵排在前面,他们的英勇表现,则会极大的鼓舞后面的士兵,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
当然,排在前面的士兵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会有轮换。例如,后金军在和明朝交手的过程中,他们的第一波前锋,就由一种特别的兵种担任,叫做楯兵。战斗开始时,这些楯兵会推着楯车冲锋。这种车,由厚木板制作而成,前面裹上几层厚牛皮,再泼上水,这样明军的火器和弓箭便无法射破。
第二拨就是弓箭手,他们躲在这些楯兵后面,躲避了明军的远距离射击,然后找准时机把弓箭射出去。最后,就是骑兵出动,由于已经行进一段距离,又加上骑兵机动性强,冲击力大,因此取得的战斗效果也十分惊人。
攻城时,最前面的士兵,往往死亡率很高。但是,后排的士兵,也并不安全。因为守城的士兵,不可能让敌军攻到城下,才去想办法消灭掉。实际上,在敌军发动攻击时,守城士兵就已经箭在弦上等待了。双方作战是有一定距离的,当攻击的一方,进入射程之后,有经验的将领并不会立即出手,而是等到人数足够多进入射程后,才会下令放炮或者射箭,而弓箭手或者炮手,为了不浪费,会集中攻击中间的士兵,这样对方死伤的人数会大大增加。因此,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反而相对安全一些。
战场上,没有绝对的安全。除了正面攻击之外,双方还有可能从侧翼包抄,或者打埋伏等。因此,如果古代士兵要想活命,除了提升自身素质之外,跟着一个靠谱的领导也至关重要。
文:墨羽翩翩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