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医明妃传里的皇帝朱祁镇,是如何被太监坑了江山的?
明宣宗死了之后,太子朱祁镇继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明英宗。当时刚刚继位的小皇帝只有九岁,还是一个贪玩的年纪。为了让皇帝专心于学业,皇太后和一些大臣商量之后,宣布暂停办理一些不是十万火急的业务,让社会进入休养生息的时间。
当然,也正是这段时间的恢复,明朝社会延续了之前仁宣时期的良好状况,国家向着富强的方向发展。不过作为权力政治中心的皇宫,却悄然的发生了权力的更替。
当时负责辅导皇帝朱祁镇的是大太监王振。这个人之前是个罪犯,为了逃脱罪责才自愿自宫当个太监的。辅导当时的太子朱祁镇读书之后,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是非观,是个典型的老油子。所以他不是把心思放在辅导朱祁镇学业上,而是放在了讨好对方上。
结果等到朱祁镇当上皇帝后,王振更是把朱祁镇当皇帝的职责大包大揽,美其名曰替皇帝分担。那时候九岁的孩子懂什么?能有人帮自己处理业务,巴不得的事呢。于是王振就逐渐掌握了当时明朝上下的权力。
到后来王振的权力大到了什么地步呢?一系列官员的任免,都需要王振的批复点头。那些反对王振的奏折,还没落到朱祁镇手里,就先被王振批阅了,之后这些发出反对声音的大臣自然被杀的杀贬的贬。可以说,当时王振除了名义上不是皇帝,行使的权力已经和一个皇帝没区别了。
后来北方蒙古瓦剌发展起来了,也渐渐开始不服管了。结果有一回瓦剌过来进贡的时候,被王振贪了不少便宜。这下惹得对方不高兴了,于是回去以后就找借口发兵了。这一下,直接干到了山西大同。
战报传来之后,朝廷肯定也着急啊。不过那时候明英宗已经成年了,这事儿肯定要找大家商量啊。许多的大臣认为明朝军队多,找几个能征善战的人带兵就能消灭对方了。这也是最稳妥的办法。
可是这里边有一个人心里却打起了小算盘。谁呢?就是王振。作为宫里权势最大的太监,加上把持了朝政这么多年,王振也算是荣耀无比了。这人一发达起来,家族自然跟着沾光啊。所以这么些年,王振老家也被王振弄了不少的财产。这太监没有后代,自然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钱财上。按照当时的说法,王振就算不当官,也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土豪。
这么一个土豪,老家在哪呢?河北蔚州。和山西大同离得不远。如果让瓦剌人攻破了大同,一路掳掠的话,很可能自己的老家要遭殃,那么作为老家最有钱的王家,肯定首当其冲,要成为掳掠的目标。到时候自己这么多年捞的钱不都打水漂了?让其他将领去带兵打仗,人家管你这么多?所以这事儿肯定不能随便交给别人,最好还是自己去。可是自己去,没有带兵经验怎么去?
想了一圈,王振把主意打到了皇帝身上。只要皇帝能御驾亲征,那么自己就有理由跟着,自己跟在旁边,自然就可以左右皇帝的行程,回头往老家绕一圈,甭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可进可退的好主意。
就这么着,王振就用尽了口舌,极力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并告诉皇帝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几十万大军,打对方一点点人,躺着都赢了。等于直接吃经验啊。被王振这么一说,朱祁镇也心动了,于是就宣布御驾亲征了。
本来这御驾亲征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只要按照原计划,找几个能带兵打仗的将领,一路上平推过去总还是可以赢的。可是坏就坏在了御驾亲征上了,这皇帝一参与进来,这行军的路线,行军的进度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谁说的算?统帅说的算还是皇帝说的算?
统帅敢说自己说的算,皇帝直接换掉你。可是皇帝说的算吗?皇帝说的也不算,皇帝都听王振的。这么一个屁都不懂的家伙,想一出是一出,全为了自己的那点家产打算,结果就是这么个情况,导致了整个部队上下政令不通,后来为了军队后边几千车自己家的财产,王振坚持让大军在土木堡驻扎。一个破土堡,什么防御设施都没有,还在这里驻扎,这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于是瓦剌人晚上一偷袭,军中大乱。皇帝朱祁镇也在这次的战斗中被俘虏,而王振,则被气到极点的禁军将领樊忠一锤子砸死。可以说,一个贪财的太监,真的是把皇帝给坑了。这一坑,也直接把朱祁镇的皇位给坑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