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打到秦军营寨门口,士气旺盛,而秦军多日疲惫,结果还硬是攻不进去,这才让秦军有机会断了后路。被包围之后有两个选择,强行突围或等待援军。秦军有弓弩优势,突围等于找死,唯一的选择就是等待援兵。后来为什么突围?再不动手自己就被手下吃了,别无选择只能突围,好歹算战死疆场。
四十万军队,不会像三国演义里那样,两路杀出伏兵,就立刻完蛋,几十万伏兵,也根本藏不起来。输就输在赵军在秦军派出大部分精锐在外打战术的情况下都攻不下营寨;输在四十万士兵被人以一围一,无力突围,这是战力的差距。这种战力差距,别说赵括,就是乐毅去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赵括只犯了一个错误,高估了赵军的战力。这也是赵国高层的错误。即便是普通将领也知道粮道被切断的严重后果,况且赵括率领的赵军不止是后方长城防线丢失粮道被断,连后军的辎重部队也被秦军切断了,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趁秦军立足未稳兵力不足拼死突围。
而赵括错误的选择了固守,给与了秦军充裕的时间加固阵地,到后来赵军缺粮而秦军尽发国内男子上前线已经无力回天。赵括犯了好几个错误,可不止一个错误。高估赵军的战斗力,低估秦军的战斗力,这并不致命。致命错误的是丢失长城防线,被敌军切断粮道。如果长城防线在赵军手中,赵括纵然被围困还可以缩回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家常识。身为最高将领,被断粮道,被隔绝辎重,战术指挥一塌糊涂,这个锅赵括无论如何也甩不掉。
赵括是有一定能力的,甚至不排除高于廉颇。因为从当时赵国将领配置来看,身体健康而且能接下廉颇单子且士兵不反弹的,基本没谁了。廉颇对攻过,但是没效果,最后只能选择防守。关键是廉颇对政治形式掌握不行啊,赵国一直想做反秦联盟的大哥,魏楚齐都看着呢,你这边不出血,等着我们卖命?哪有这么好的事儿?所以赵国想寻求外援,必须决战,只靠赵国自己是打不退秦国的,必须靠决战才能把援军引过来。赵括在出击方面和赵王不谋而合,关键是能迅速掌握部队,断粮减员那么久,部队没崩,已经算是良将了。假以时日,这就是名将,可惜了。就是秦军名将,也有被俘放回重新雪耻的,可惜赵括首战碰上白起,华雄颜良文丑未见得比张辽徐晃张颌差,可惜了。
赵弱秦强的确是事实,但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名将太多了。赵括只能是说个人展示的机会太不好了,拖下去肯定是死,进攻偏偏碰上白起,战国可以说最顶尖名将做的局他能轻易跑的了么。历史确实是由胜利者书写,当年的记载也大多属于转述到底怎么样谁也搞不清楚。可以肯定的说赵括领兵能力肯定在白起之下毫无疑问,但是不是个草包这个不能从战局结果评价。廉颇领兵最开始我是被打的节节败退不得已退守营寨,可以说拖垮赵国国力最终导致赵括不得不主动出战的一部分起因。
只能说赵国高层想靠赵括翻盘的算盘算错了(但是又能靠谁呢),赵括并非不世出的良将能扶大厦于将倾,秦国强盛国力,白起战争天才,加上秦赵外交上的优势,没人能拯救危局。赵括出场就碰上这个棘手的状况,不出意外的演砸了,留下千年骂名,孰是孰非也只能仁者见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