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为了感念开国功臣,都会给他们排定次序,设置庙宇专门进行纪念。最为典型的是唐代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和宋朝的“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分别确立长孙无忌和赵普开国功臣第一的地位,而这一习惯实质是来源于汉朝。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曾经记载,汉五年刘邦击败项羽,论功行赏,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给予了最多的封赏。到了后来平定群臣的尊卑顺序,很多人认为“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但是刘邦最后仍然坚定的认为,萧何的功劳比曹参大,如果自己缺少了100个曹参,仍然能够夺取天下,缺少一个萧何,则难成事。自此,历朝历代的君主开国立元,都会论功行赏,评定第一功臣。
萧何有何特别之处?刘邦评价: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史记·高祖本纪》”
而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功臣第一,基本上也都是与萧何相似的作用,譬如三国时期的荀彧、诸葛亮,譬如唐初的太子李建成等人,君王在外出征,这些人在后方治理国家,供给粮草。
?因为明初发生了多起叛乱,因此并没有设置“凌烟阁”一类的功臣排序。那么,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时候,他的手下是否有萧何一样的人存在呢?这个人就是李善长。
朱元璋在外攻城掠地时,所过之处都是李善长出台政令,安抚百姓,治理国家,与萧何的作用是一模一样的。《明史·李善长传》中,还在率领以军征伐的朱元璋曾询问李善长天下何时才能平等,李善长回答: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
大体意思就是让朱元璋好好管理国家,任用人才,不乱杀无辜,向汉高祖刘邦学习。而事实上,帮助朱元璋治理国家,完善法度的人,正是李善长。《明史》记载他:
“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除此之外,李善长坐镇后方,还曾经在朱元璋大军在外时伏击援军偷袭,保护了后方的安全。可以说,没有李善长的帮助,朱元璋断然不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
朱元璋最初跟随军阀郭子兴,由于其势力不断膨胀,遭到猜忌。郭子兴想把李善长调离朱元璋身边,而李善长在朱元璋人生起步的困难阶段,选择了对朱元璋的坚定支持,这对于朱元璋而言,至关重要。这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时期,不断的接受萧何援助是非常类似的,只不过后来汉高祖为了报答萧何多给自己的200钱汇报了他2000封邑,李善长被胡惟庸案株连。
明初尚设有宰相职位,左为尊,李善长为左相,封公,乃人臣之极,三公之首。可惜的是,明初的对权臣的清算,让他的功绩被遮掩了很多,但是事实是不能抹杀的,后世评价前人,可以说一位古人好,也可以说他不好,更可以自以为是的叹息一声“历史无真相”。然而他们生前做过、经历过的的事情,却并不是能够轻易的被历史遗忘的。
刘伯温与李善长的情况差别比较大,《明史》中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曾经提出了先讨伐陈友谅,再攻打张士诚的方案。照理说,这有点韩信《汉中对》和诸葛亮《隆中对》的意思了。然而所不同的是,韩信亲自践行了《汉中对》,诸葛亮也为《隆中对》的实现贡献了实际力量,而刘伯温只是提出了建议,而且这个建议在当时并不是特别难以决定的事情,他不提朱元璋基本上也是先陈后张的顺序。所以杨讷在《刘基事迹考述》一书中,对此此处了质疑。
刘基在巅峰的时候,做到了御史中丞,不过是个二品官。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当中,大体能够排进前30名。刘基生前留下了很多作品,地方日食、井水干枯,他都能解释为“君权神授”,没有大才,所以得以平安(《刘基事迹考述》)。刘伯温晚年,地方一个县令要见他一面,刘伯温都能立刻报告给朱元璋,其人可见一斑。有猜测说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可能也是因为讨厌他总是告密吧。结合《明史》中,刘基最初见到小明王时态度傲慢,可见其人。
如此,刘基是怎么获得如此大的名声呢?明朝第十个皇帝明武宗在位的时候,距离朱元璋开国150年左右了已经,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想要找个开国功臣来纪念一下,发现开国功臣基本上已经都被打倒不能翻案了,就拿出了刘基说事。并且称其“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人第一”。授予太师什么的,这个时候刘伯温才成为了一品。《明史》编纂的时候,刘基已经被捧到了很高的地位。正是这个原因,清朝末年天下巨变,有人借其口编造了《烧饼歌》,刘伯温在民间的声名达到巅峰。
即使如《明史·刘基传》最后一段所说,刘基给朱元璋的很多建议都是在私下提出来的,朱元璋也真的把刘伯温当成张良那样的存在,那李善长的功劳也应当在刘伯温之上----就如同汉初,萧何、曹参的功绩,都在张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