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殉葬制度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奴隶被视作是奴隶主的财产,奴隶主死了,给他殉葬一点“财产”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在墓里放金银珠宝一样。
殉葬制度在秦始皇时达到登峰造极,秦始皇驾崩,秦二世下诏令说,先帝后宫没生孩子的,放出宫不合适,一句话几万的佳丽都殉葬了。秦二世更把修陵墓的七十万民工直接关在陵墓里面殉葬而死。
由于太过残忍,这种制度在汉代以后逐渐式微,这种陋习终于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中。
在金、元、明死灰复燃,尤其是明朝让嫔妃殉葬的风气之甚,令人发指。
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爽病逝,朱元璋在悲痛之余竟然命令朱爽生前的两位妃子殉葬,以便于儿子在地下不至于孤身一人,于是乎,大明朝的人殉之始便由此开端!
直至明英宗临死前为此发了一道圣旨:“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度,但是依旧有让宫婢陪葬陋习存在。
清初努尔哈赤及摄政王多尔衮死时仍有人殉葬,直到康熙朝以后才再次将殉葬制废掉。
封建社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对于弱女子来说,不死或者逃跑,不仅自身性命难保,还会连累家人,况且有虎狼之兵看着,一群宫中女子又能若何?殉葬女子死法大体有以下几种:一、灌水银:
这是最残忍的一种,古人认为人体注射水银后,既能保持尸体不腐、还能保持容颜不变,这样才能更长久的陪着皇帝。首先给陪葬的宫女或嫔妃迷晕,等她们睡着后,将头部切开注入水银,再将头部缝合,这些陪葬的人就会安详的死去。二、活埋:
将殉葬的嫔妃麻晕后拉到陵墓或直接赶进墓穴,封上墓门,待里面氧气吸完,妃嫔们都会被窒息而死,传说活埋的妃嫔怨气极大,连盗墓贼也怕,从而起到陵墓守护的作用。
三、 谥死
先帝去世后,殉葬的女子就餐后被带到殿内,殿内系好了七尺白绫,白绫下方放有椅子,这些可怜的女人将头伸进了白绫结成的套扣内,然后用脚推开椅子,过几分钟就没有了声息。对于那些不愿意死,或者怕死的妃嫔,会被太监们活活勒死。
朝鲜《李朝实录》中详细记载了给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从殉过程。
1424年,朱棣驾崩后,生前服侍过他的32位嫔妃、宫女为其殉葬。赴死之日,明仁宗朱高炽为她们饯行,宫里先安排这些即将赴死的嫔妃在殿外用餐,吃完后带到殿内,嫔妃们“哭声震殿阁”。
殿内放了三十二张“小木床”,太监命令她们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的白绫,等她们头伸进白绫中,太监就会抽掉小木床,然后吊死。
当然除了上面说的三种还有相对来说缓和一点的,比如用毒药先集体毒死,然后直接把尸体拉走摆放到陵墓中去,所以才会出现陵墓中有整整齐齐的尸骨。
综上当帝王们驾崩时,后宫里传出一片凄惨的哭声,这哭声并非为死去的帝王,而是这些宫女妃嫔们在恐惧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是在为自己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