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当一位学子考中状元,便会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回家报喜。之后此人便官运亨通,走上开挂的人生。这也给很多观众一种错觉,只要考中状元,那就可以当大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古代状元的真实待遇。
首先,从一般学子走上状元是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以明代科举制度为例,学子们参加的第一级通考叫“童试”,考试通过者获得儒生的身份。然后儒生通过“岁试”,便可取得秀才的身份。有了秀才身份后,古代的学子才算正式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明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组织进行,每三年一次。科考时间为秋季的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统一组织在全国进行,时间为乡试的第二年。科考时间为春季的二月,故又称“春闱”。会试考中者称贡士,又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当年进行,时间最初为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所有参与者都不落榜。皇帝通常会将他们进行重新排序,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名也称传胪。如果有人能在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第一名,那就叫“连中三元”,不过这个概率极低。
古代的状元比今天考清华、北大的难度还大,那他肯定会当大官咯?不一定。状元虽然是全国第一名,但他实际上被授予的官衔并不高。一般的状元会被朝廷安排为翰林院修撰,级别为从六品。古代最低等级的知县为正七品,所以这个翰林院修撰只比知县高一级。既然考中状元才只是个从六品,那大家费那力气干嘛?
这是因为翰林院修撰是京官,可以参与国家的修史活动。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整天在皇帝眼前晃悠,一旦哪个部门出现了空缺,那皇帝肯定会优先考虑他们。从这一点来讲,状元的升迁速度也会比地方官快一点。但要说考上状元就做了大官,那就有点胡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