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我们都曾经学过盛唐最精彩的边塞诗,也就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那首古诗当中,我们对于很多诗句都非常熟悉。尤其是备受赞誉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到今天依然在我们的脑海中回响。
作为盛唐时期最为知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岑参确实有太多的作品写到了边塞之地。除了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在诗歌当中浸透的对于故乡的思念更是让今天的我们读来非常感动。其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了。
14个字却勾勒出了一幅极具画面感的思乡曲,让我们看到远行游子的那一颗赤诚之心。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一首古诗,是岑参很精彩的一首边塞古诗,而且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前4句写景,最后10个字却很惊艳。
且看: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宿铁关西馆》,描绘的是行军图景,而且写到了行军之后的夜宿。在前4句诗当中,诗人一直在描绘当时的恢宏场面。毕竟如此壮观的边塞生活,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得见。既然所看到的场景和普通人之间存在距离,那么把这种场景用古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必然会吸引很多人的关注。
所以,在古诗的一开篇,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一幅大军开拔的壮观场景。“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千军万马在这片土地上向前开拔,马身上落下来的汗珠很快就会被踏成稀泥。要知道今天早晨,可是有几万匹马匹从这片土地经过,留下的马蹄印更是多不胜数。
接下来的这两句古诗描绘的是大军开拔土地之偏远。“地角”、“天倪”都在说明天涯海角之意,同时,诗歌中写到“雪中”、“火处”在极言大军所经过的不同气候条件,更赋予了这首古诗以如此广阔的背景。
前四句20个字就概括出了行军途中艰苦的生活,而且把所到达之地的偏远所经历自然条件的变化都精准地描绘了出来。
在这样广阔的背景之后,最后四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为地势太过于偏远,所以诗人的内心时常心怀忐忑,此所谓“心常怯”。为何会如此?一则是因为“乡遥”,距离故乡越来越远;一则更是因为“梦亦迷”,连梦境当中回想故乡都觉得会迷路。
最后10个字是这首古诗的点睛之笔。“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诗人在“铁关西”夜宿,没有想到的是,在故乡所看到的那轮明月,今天也伴随我来到了如此偏远的边境。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借助明月非常含蓄的表达了出来。
相比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逢入京使》,这首古诗的知名度比较低,但是诗人用最后10个字表达出了对于故乡的思念,虽然含蓄,但是情真意切令人动情。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