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丰皇帝得以继承皇位,相传是因为孝顺的缘故。传闻道光晚年重病,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垂询他们有何治国方略。年轻的六皇子奕訢滔滔不绝地抒发自己的见解,而四皇子奕詝则伏在床前大哭,说希望父皇长命百岁。道光被奕詝的孝心打动,决心传位于他,即后来的咸丰皇帝。
咸丰在位的前中期,采取了许多举措,意图扫除嘉道以来朝政的积弊。他即位后所释放的第一个强烈改革信号,就是罢黜道光朝的权相穆彰阿,并重新起用林则徐。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咸丰诏责穆彰阿。《清史稿·穆彰阿传》录:“穆彰阿身任大学士,受累朝知遇之恩,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从前夷务之兴,倾排异己,深堪痛恨!如达洪阿、姚莹之尽忠尽力,有碍于己,必欲陷之;耆英之无耻丧良,同恶相济,尽力全之。固宠窃权,不可枚举。”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咸丰并不像一些人所描述的那样政治能力低下,反而非常聪慧。咸丰尚为皇子,未登大位前,一直非常关注朝堂上的政治动向,且能洞见穆彰阿当权为朝廷弊政的症结,所以才能在上位之初迅速拨乱反正,扫除未来政治改革的最大障碍。
然而罢黜前朝宰相,必然绕不开前任君主。对于自己的父亲,咸丰是这样评价的:“我皇考大公至正,惟以诚心待人,穆彰阿得肆行无忌。若使圣明早烛其奸,必置重典,断不姑容。穆彰阿恃恩益纵,始终不悛。自朕亲政之初,遇事模棱,缄口不言。迨数月后,渐施其伎俩。英船至天津,犹欲引耆英为腹心以遂其谋,欲使天下群黎复遭荼毒。其心阴险,实不可问!”
我们前面说到,道光选中咸丰为继承人,是看中了他的仁孝,但咸丰的仁慈不是宽纵,孝顺亦非愚孝。其实诏责穆彰阿,间接的是在打道光的脸。诏书中所谓“若使圣明早烛其奸,必置重典,断不姑容”,说白了就是批评道光有眼无珠,不辨忠奸。
咸丰这种不曲宥前辜,不文过饰非的举动,为久已封闭的大清朝堂吹入了一股新风气,故诏书一下,立马能产生“天下称快”之效果。
除罢黜穆彰阿外,起用林则徐,亦为一明智举措。咸丰召回林则徐,本意是让他到广西督办军务,剿办正在筹备起事的洪杨一党。有清人笔记记载,早期投奔洪秀全的团伙听闻林则徐复用的消息后,有作鸟兽散之势。以林则徐之才,或许真能将后来成为清朝心腹大患的太平军扼杀在萌芽阶段。可惜穆彰阿一张乌鸦嘴,林则徐真的病死在了行军途中,“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
穆相虽受罢斥,风气转移尚需时日,咸丰初年重满轻汉,官员因循,欺下瞒上现象仍然严重,导致太平军蔓延愈广,声势日张。咸丰与洪秀全十年对垒,或许冥冥中自有定数。
创业艰难,守成亦不易,而清中叶处“通变之时,以创为守,其势尤难。”在历史大变局中,治理国家最难之处在于千头万绪,于变革和稳定的抉择和权衡中,容易顾此失彼。后来咸丰遗诏总结在位十年间之改革成果,“兵不足而兼用勇,漕不继而改海运,饷不足而更制大钱,改口岸以整鹾纲,输米石以实仓庾,裁河员之冗浮,减京饷之成数”。此外如重用汉臣,打击科举舞弊,整顿财政制度等,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非有魄力之君主居中主持不能成功。而咸丰推行的这些改革政策,客观上也起到了延续大清气运的作用,此为其主政十年之功劳。
然而,咸丰虽有改革意识,观念仍不够进步,致使改革的推行处处被动,许多都是时势不得已而为之。如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较之道光朝讳疾忌医已是一大进步,但难从根本上解决清王朝的痼疾。尤其在外交方面,咸丰偏执守旧且任性妄为,甚于其父,导致京师受兵燹之灾,此为清室兴亡一大关键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