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尺寸
程派里对于唱段和戏幅尺寸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相同板式不同的戏,尺寸并不一样。比如同样是二黄慢板,最慢的应该是碧玉簪中的无端巧计,相对来说坐监的慢板就要快一些。散板里荒山泪哭婆婆这一段要比玉堂春的来至在慢的多。西皮导板中,文姬归汗行路的导板是大导板要长一点,而武家坡的导板就相对快一点,类似这样的要求不一而足还有很多,这是从人物,剧情,和整个唱段安排来确定的,比如玉堂春前面来至在这段散板,如果这里唱的放慢了尺寸,一不利于体现苏三的忐忑不定,二是后面的慢板就没法唱了,难免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演唱者掌握初步的程派基本技巧要求后,就要根据不同的唱段,板式,剧情,人物确定演唱尺寸,这也需要和琴师相互配合,如果遇到对程派戏熟悉不够的琴师,那演唱者可以在演唱过程中催节奏加快,或者是拖一点节奏放慢尺寸,而这就是第二阶段需要掌握的高级演唱技巧之一,控制每段唱的尺寸。在控制演唱尺寸里还有个窍门,唱的越慢,越需要好的气息控制,一般功夫不到家的话,尺寸过慢会觉得喘不上气。但是容易出韵味,而尺寸快一点的话,对初学者尤其在慢板中可能更容易一些,但不容易出韵味。一般专业演员唱同样的唱段,尺寸比业余的都会稍微慢一点点。
2,板眼
程腔很翻覆,即便板式相同但小腔绝不雷同。即便如二六这样比较简单而快的板式,程先生设计的每段二六几乎都全不一样。这里小腔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唱腔旋律与板眼的关系,比如有的唱段几乎都是板上起板上落,落落大方相当的稳重,比如大登殿。而有的会落在眼上,甚至出现叠字。演唱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理清两者的位置和关系,很容易就会由于尺寸速度快慢的变化,出现抢板,脱板,或者是把小腔唱拧了而功亏一窥,同时琴师遇到这样的演唱对象也比较难抓住你的腔会产生托不住的现象。
3,散板,摇板和滚板
虽然程派的大段西皮,二黄,反二黄的慢板唱段是每个程派爱好者经常选择的演唱唱段,但真正体现程派演唱功力的,也是体现操琴者程派操琴功力的恰恰是程派的散板,摇板和滚板。与其他旦角流派相比,这三种板式不再是仅仅过场戏用作过度的点缀,在程派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很大的比例,尤其在程派本戏里全靠他们来起承转合剧情,程派的散板之精彩动人远超过慢板,对于演唱者来说,在掌握前一篇的基本演唱要求后,首先要在阴阳面上下功夫来演绎散板,要注意不要跳跃式的演唱,就是不要从阴面一下子直接跳到阳面,需要有均匀的气息控制由弱到强,否则听起来太做作,难称上品。
其次,散板的演唱要给予琴师非常清晰的肩膀,否则在小腔转换过程中,会出现乐队追着演唱者走的情况,甚至不赶趟,气氛营造不出来。第三,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是指散板的演唱是需要很强的韵律规律支持才能好听的,不能每个字都拉长腔,也不能草草了事,更不能随心所欲。我一般反对刻模子学戏,但这三种板式用刻模子的方式学更好一些,尤其对于初学者,先知其然,等以后慢慢了解多了,功夫深了再知其所以然。摇板和滚板的处理与程派特有念白的抑扬顿挫有着很大的关系,演唱者先用程派念白把唱词念熟念准,那唱起来就事半功倍。
4,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
首先每个人的天生条件,年龄,性别都不一样,程派戏码之丰富实在有太多的学习选择机会,所以学习的过程中建议掌握三步走,一选基础戏,骨子老戏,比如,玉堂春,骂殿,六月雪,三娘教子等开始接触程派。二选热门戏,在基础戏学习过程中了解程派西皮,二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后,选择一些比较热门的程派戏来学,主要因为音像资料比较多,容易找到学习资料,琴师对热门戏比较熟也容易帮助实践,观众对热门戏比较欢迎,也容易增强信心得到肯定。三选适合自己的戏。并不是每个戏都适合每个人,即便是名家们也有拿手戏和非拿手戏之分,所以做个聪明的学习者,从自身条件出发,选择合适的戏码,在前两步走扎实后,挑选一到二出最适合自己的程派戏精加工,磨练自己的功夫。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程派名家,在学习过程中,切忌独尊一门,罢黜百家的做法,要兼容并蓄,广征博引。每个人都有自己好的地方,在程先生原版的基础上,尽量听同一唱段不同人演绎的不同版本,找出差异的地方,分析各种不同处理方式,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程派的鉴赏力和眼界。从而挑选最适合自己的演绎方式。
第三,程派是个特点相当鲜明的流派,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特点越鲜明,缺点越明显。特色和毛病往往就在一线之间,如果要想避免过犹不及,出现毛病,那除了程派外要多听多看其他好的旦角艺术家的戏,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京剧,尤其是旦角艺术基本的演唱要求和规律,增加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分清什么是好的要学,什么是不好的不能取。比如,男旦到了晚年,嗓音条件,气力都不好了,偶尔会出现本嗓喉音,那这个是不是符合京剧旦角的基本审美和演唱要求,后学者要不要照搬模仿?再比如有些名家,甚至名票的嗓音条件没有亮音,那后学者尤其是女性,有很漂亮的亮音需要不需要拼命把发声位置靠后去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