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认识到领导者对一个团队的作用吗?历史给了最好的解答。
公元611年,隋炀帝因为多次东征高丽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太原留守李渊长期受到隋炀帝的不信任,在次子李世民多次劝导下奋起反抗。仅仅半年,他的兵力达到20多万。
公元617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史称唐。李世民在此次战斗中战功赫赫,但他没有被立为太子。唐高宗九年,十几个侍卫在城墙下面蓄势待发,他们都在等待着一个人的命令,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两个人骑着马出城门,刚出来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大喊,李元吉拿起弓箭想要刺杀。却不料太过紧张,三次拿起弓箭都滑落。反而是李世民,拿起弓箭就刺向了李建成。太子中箭身亡。
战斗一触即发,李元吉也中箭落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时隔两个月,高宗李渊被迫下台,李世民继位,史称唐太宗,改号贞观。隋朝末年战争连连,满目疮痍,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
李世民很注重人才培养,在武德四年他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办有文学馆,聚集了大量名士。正是其中十八学士为他夺权,提供了坚强后盾,也组成了他治国的智囊团。
国家局面不稳主要因为三类人的存在,一类是唐高祖时的旧臣。一类是房玄龄杜如晦等名士,虽然有才华,但对当时社会上的具体情况其实不是很了解。还有一类是山东的武装力量。
李世民则重用魏征,魏征是唐高祖时期的人。他力挺太子建成,并为他出谋划策。甚至在朝廷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太子要是听他的话,也不至于落得今天的下场,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李世民却没有责怪他,反而重用。魏征很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从此一心为他做事。魏征的治国理论,对历史的了解,对社会现状的情况掌握非常到位,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开启了谏言之风,对李世民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身为皇帝,最怕他固执己见,不听纳言。李世民则没有这样的祸害。他总结隋朝兴盛却最后灭亡的原因,第一个是大兴土木,建筑宫殿。第二个是搜罗美女,荒淫无度。第三个是东征西讨,战争连连。
他从历史中深刻地感悟到,国家与人民,君与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治国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做事要心中先存百姓。他提倡法治,修订了很多法律。执法也是很重要的,他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传说曾有一个秦府的旧臣,因为触犯了法律要处以死刑,后改为发配边疆。大家为他求情。李世民说,对朝廷有功的人大有所在,如果赦免了他那其他人会怎么想呢。
李世民很注重农桑。每年正月二十一号,他会脱下天子之服,穿上普通的衣服亲自耕种,以表示他对农桑的重视。此外,他很重视治水。书上有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27个。
隋朝的战争导致人口缺乏。李世民则制定相关法律,要促进人口增长。比如鼓励寡妇再嫁,这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将官职的升降与人口增长相结合。人口上升程度是官职上升的重要参考。
对于边疆等外部的袭击,他不提倡用武力去讨伐,虽然他有这个能力。他希望各部落首领从心里愿意诚服。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不仅给边疆送出了一桩亲事,更送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绘画音乐等高超的艺术。
据说有一个部落首领因中毒而无立即医治之法,李世民亲自给他吸出脓水,他大为感动。甚至太宗去世后,好几个部落首领提出要给他殉葬。李世民深受各族爱戴,被尊称为天可汗。
此时唐,唐朝的疆域也十分宽广。不仅包含当今中国,且北至蒙古,南至越南。在文化方面,李世民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晚上常常研究史书,东方已白却不知。
贞观17年正月十七日,魏征去世。李世民一直觉得魏征是他治国的镜子,事实上,魏征也的确可以被称为贞观之治的总设计师。皇上下令罢政五天纪念魏征。魏征,长孙皇后,房玄龄等对他非常重要的人相继去世,皇上受到深重打击。
稍晚点的时候,李世民的治国稍显暗淡。贞观23年,52岁的唐太宗去世,这个时代暂时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