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三国,在历史的沉浮中,多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品鉴,就如《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的那句“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在那个谋士倍出的时代,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演义了多少亡图霸业和兴衰荣辱。而其中谋士们为自己的主公提出的战略思想更是为后人增添了津津乐道的谈资。说到三国时的战略思想,我想熟悉三国的朋友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诸葛亮为刘备所谋划的千古《隆中对》。但是在《隆中对》之前,鲁肃也为孙权提出了江东专属的战略思想“榻上策”。而榻上策的提出比隆中对早了七年。那么隆中对和榻上策是怎么来的,这两者又有和差异和相同之处呢?
想必,大家对《隆中对》的由来不陌生吧?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当时27岁的诸葛亮为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取荆州,进巴蜀,南抚夷越,内修政理,以待时变;最后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那么“榻上策”又是怎么来的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召见当时28岁的鲁肃,和鲁肃越聊越欢。等到文武百官都下班回家了,鲁肃也正要打卡下班,孙权觉得和鲁肃很有话说,就又把他叫回来。子敬,走,咱两喝酒去,还没聊够呢,咱两边喝边聊。两人便坐在榻(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上喝起了酒。两杯酒下肚后,孙权说:“子敬阿,现在汉朝不行了,国家各地都都乱了,我继承了父亲和兄长的家业,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绩。你既然来到我这里上班了,将怎样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呢?”鲁肃回答说:“从前汉高祖一心想拥戴义帝而不能如愿,原因在于项羽从中破坏。现在曹操就像从前的项羽,您又怎么能成为当世的齐桓公、晋文公呢?我个人认为,汉朝不会再复兴了,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对于您,现在应该稳稳的占据江东,静观天下的形势变化,先把这块地盘紧紧拽在手里也就可以了。北方事多,我们趁机消灭黄祖,进攻刘表,将长江据为已有,然后打出帝王的旗号以谋取天下,这是汉高祖的功业啊!"孙权听完鲁肃这话,估计心想:这小子可以啊,劝我自取天下,自己当皇帝,和我的心思一样,不过现在还是要低调点。于是便说:“现在我镇守一方,为的是辅佐汉室,您的规划不是我能做到的。”也就是在“榻上策”后,孙权对鲁肃更加看重,委以重任。
我们知道,一个战略规划的提出,都不能离开当时人物所处的时代坏境和社会的实际形势,然后再根据当前的形势做出独到的分析,而后以超出常人的眼光提出令人信服的见解和规划。诸葛亮和鲁肃作为赫赫有名的谋士,所提出的战略思想更是如此。
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战略规划所提出时的年代形势如何。“榻上策”提出时是建安五年,那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在孙权和鲁肃榻上喝酒的同时,北方正进行着一场被历史铭记的战役——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死磕,胜败未分。过了七年后,“隆中对”提出时的形势又是如何呢?曹操早已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基本统一了北方,天下诸侯中实力最强,正准备磨刀霍霍向荆州,然后与孙权会猎于江东。而刘皇叔从北到南,被东追西跑,寄居于荆州刘表,屯兵新野小城。
在“榻上策”中,鲁肃提到“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当时曹操和袁绍正在进行官渡之战,谁胜谁败还未见晓,而袁绍的势力超过曹操,大家都觉得曹操会输,连曹操自己心里也没底。可鲁肃却告诉孙权将来你北方的敌人将只会有曹操,袁绍的名字提都没提。可见鲁肃超前的战略眼光。而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也提出曹操是刘备最大的敌人,现在“此诚不可与争锋”。可以看到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曹操作为了现在和今后最大的敌人,都觉得现在还不能和曹操对着干,避其锋芒。而且都将第一步的战略重点放在了荆州。
再有,这两个战略里还有个相同之处在于,都告诉自己的老板,要对付曹操,取得天下,我们前期不能单干,要先找个合作伙伴,而双方的这个合作伙伴不约而同的就是对方,这难道是诸葛亮和鲁肃的迷之默契?“隆中对”里提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诸葛亮告诉刘备,咱要带上孙权那小子一起和曹操干,做我们的后援。而“榻上策”里鲁肃对孙权说:“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果刘备愿意和我们协力就应安抚他,和他结盟,然后拉着刘备和曹操拼。
但是,在于具体的可行性上和效率上,就显现出了两者的不同。“隆中对”比“榻上策”更胜一筹。在荆州问题上,鲁肃提出“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可剿除黄祖一直拖到了建安十三年春,北方多务的时机也没用上,第一的小目标,除黄祖就等了八年。而刘备这边情况是,建安十二年“隆中对”提出,过了一年就验证了联吴抗曹的正确性,再过了一年,也就是建安十四年,刘备就得了大半个荆州,建安十九年,又得了益州,前后七年,“隆中对”所提出的中期大目标跨有荆益已经完成。孙权用了八年完成了开头的一个小目标,刘备用了七年就完成了中期大目标。
再者,“隆中对”和“榻上策”更大的不同在于眼光的长远和格局。鲁肃肃对孙权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榻上策”里始终将战略的重点放在了荆州上,将荆州作为孙权的帝王之资,东吴集团至始至终也是一直眼盯着荆州不放。而“隆中对”里,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不仅在荆州,更在益州,在宛、洛,在于秦川,最后进取天下。显然,“隆中对”的规划更加具体,步步为营,格局也更加清晰和深广,虽然最后“霸业未成,汉室不可兴矣”。也只能感叹天命如此,非人力可为了。
三国时代,风云际会,魏蜀吴你来我往,风云变幻,时移世易往往就在旦夕之间。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战略规划也是如此,认准目标,看准时机和事件发展的态势,天时、地利、人和都是战略规划的重要因素。虽然最终三家谁也没实现统一天下的霸业,但历史的天空却永远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穿越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