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有不少皇帝的功过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历史上亲政时间将最长的皇帝,甚至,被后代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
康熙少年时期就打倒了权臣鳌拜,之后,收复台湾、平定三藩、驱逐沙俄等等,可以说,他的一些所作所为更是为大清的兴盛奠定了根基,开创了后世的“康乾盛世”。但是,从我国海域这个角度来看,康熙的做法似乎就有些说不过去了,甚至,还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麻烦。
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之后,郑成功收复失地,并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绝对统治。但是,好景不长,郑成功病逝之后,其子郑经不愿投降。之前,由于郑氏内斗,最终导致,在康熙三年的时候,清朝曾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郑经便撤退台湾,将“东都”改为“东宁”,并且,伺机反攻福建。
这期间,大清朝早已展开了与郑氏政权长达近二十年之久的武装对峙,并且,希望能将郑氏政权彻底封死在海上,以至于使其不战自败。
就在康熙二十一年,也就是1663年的时候,台湾郑氏王朝的领导人郑经因中风去世,此事便成为了台湾郑氏政权和清政府长达二十余年对峙的重大转折点。此时,康熙派遣曾经与郑成功结下血海深仇,了解台湾实际情况,并且,善于水战的施琅为收复台湾地区的总指挥,并且,赐予其福建水师提督头衔。
施琅率精兵两万余人,三百余艘战船出征,最终,降服了郑氏。之后,清政府收回故失地,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福建。虽然,康熙皇帝最终收复了台湾,也维护了国家统一,更巩固了国家统治,这是值得后世赞扬的。但是,在这期间,康熙并没有吸取前朝丢失台湾的教训,而是为了打压台湾的郑氏政权,一意孤行的延续了前朝“禁海绝民”的愚昧之策。
在此期间,康熙对沿海地区实施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迁界令”。这项法令是从顺治时期开始实施,但是,到了康熙皇帝这一时期,他又一次次的扩大了“迁界令”的规模与范围。
历史上的“迁界令”是指:使用武力摧毁海边的建筑设施以及一切人为资源,最终,强制沿海居民撤离自己的故乡。康熙甚至严令:“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许入口”。对于这件事,曾有记载:东山县当年在迁界的过程之中,两万多人当场被屠杀。可以说,就是靠着这种暴力的拆迁手段,康熙制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沿海无人区”。
康熙大概是受到祖辈游牧出身的影响,驰骋于高山草原,所以,对陌生的大海产生了恐惧的心态吧。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恐惧的心态,后来,则产生了诸多劳民伤财,甚至,国破家亡的惨剧。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写道:“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从使用暴力手段导致百姓大量死亡的数据来看,康熙对沿海汉民的大屠杀,仅次于忽必烈和顺治皇帝。
并且,“迁界令”还明确规定:从山东省至广东省,所有沿海的居民全都要向内陆搬迁至五十里,沿海所有船只统统烧毁殆尽,一块帆板都不准留下,所有的货物都不准越界... ...并且,他们还在边界区设置了哨兵,随时监视边界区内的居民情况,违反的人一律处死。随着1661年郑成功对台湾全面收复之后,康熙又一次补充了“迁界令”的迁地范围。
最终,规定沿海居民必须再往内陆迁至五十里,并且,还勒令焚毁所有界外的房屋和田地。然而,康熙只给了沿海百姓三天的迁界时限,可想而知,当时的沿海居民,他们生活有多么的不堪,南粤大地上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即便如此,康熙皇帝仍然不满足,之后,他一次又一次的将“拆界令”的范围扩大,最远距离甚至已经达到了二、三百里。
几次暴力拆迁之后,最终,使得这些原本发达的地区变得满目疮痍。不少百姓病死、饿死,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他们则离饿死也不远了。“迁界令”的颁布,还使得我国千年积累下来的海洋资产全都毁于一旦,将一个繁荣富强的泱泱大国,变成了一个闭关锁国、作茧自缚的国家。
可以说,康熙时期还有很多政令,使得整个民族的思维活力受到了禁锢,无脑的拒绝接受外来的先进事物,认为:西方先进的工具器具等都不过是“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这也为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签下各项不平等条约的屈辱行为埋下了祸根。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但近年来,很多清宫剧中涉及此类历史的场景,皆是把“迁界令”描述成:“爱国保家”之举,且拆迁的沿海居民都受到了良好的对待,国家也会给与经济上的优待等等。
可以说,如此种种实在是太不尊重历史了。
然而历史的真相却不是这么的博爱仁义,我们后人看不到当年的真实场景,但是透过诸多的史料记载,我们还是能看到:“迁界令”的背后是一个帝王对于自己的自负和对国家未来的愚昧。康熙皇帝应该万万没有想到,他所颁布的这项法令,竟然对后世造成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此后不久,远在欧洲的大不列颠就会乘坐他们最先进的战船,用他们先进武器,让西方的军舰横行于中国的海上,来重重打击这个落后腐朽的帝国了。
参考资料:
【《清初的迁海》、《广东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