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公元1875年1月12日),年仅19岁的同治帝以非常不堪的方式驾崩。作为生母的慈禧太后,独子去世,伤心自不在话下。但更让对权力有极大兴趣的她放不下的,是谁来继承皇位,这事关慈禧后半生的生死荣辱。
清室从来都是父死子继,作为载字辈的同治帝无嗣,很自然,帝位应该由下一代的溥字辈来继承。在同治帝驾崩时,有两个溥字辈成员——溥侃、溥伦,道光帝大阿哥奕纬之子载治的儿子。
奕纬24岁时被道光帝踢死,差点让道光帝绝了后(当时咸丰帝诸兄弟还没出生)。奕纬无子,乾隆帝玄孙载治(永瑆曾孙)过继给奕纬,生下老三溥侃、老四溥伦(前二子早夭)。
按血脉,他们和同治帝有点远,但病重的同治帝很喜欢溥侃。溥侃不到一岁时,就秘密抱进宫,准备让溥侃继位。
立溥侃显然不符合同治帝生母慈禧的利益。不要说溥侃和慈禧血脉疏远,就是他是同治帝的亲儿子,慈禧也不想立他。何之?自古皇帝年幼,皇太后听政名正言顺,但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有先例,非议很大。
怎么看都别扭。
更重要的是,溥侃入嗣同治帝,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是名正言顺的皇后。那么,阿鲁特氏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来抢婆婆慈禧的权力蛋糕。世人皆知,慈禧太后和阿鲁特皇后这对婆媳向来不对付,一旦让阿鲁特氏掌权,还有慈禧的活路吗?
不立溥侃,更不能立溥侃同父异母的四弟溥伦了。
溥字辈继位,在慈禧这根本过不了关。
还有人提议立奕字辈,这更不符合慈禧的利益。
奕字辈,要是论血统,只有恭亲王奕訢(行六)、醇亲王奕譞(行七)、钟郡王奕詥(行八)、孚郡王奕譓(行九)与同治帝最近。他们都是道光帝的亲儿子,咸丰帝的亲弟弟,同治帝的亲叔叔。行五的奕誴被道光帝过继给惇亲王绵恺,在名义上已不是道光帝之子。
立皇叔,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唐武宗李炎驾崩前,遗诏立小叔李忱为皇太叔,即位后就是著名的唐宣宗。李炎那时没有强势的皇太后,不需要考虑皇太后的利益。如果让叔叔们继承侄子同治帝的帝位,咸丰帝和同治帝的名分,怎么安排?奕字辈即位,他们继承的将是道光帝。如此,等于把咸丰帝、同治帝踹到一边,这让政治生命永远和咸丰帝、同治帝联系在一起的慈禧,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慈禧应该是读过书的。明武帝正德帝驾崩,无子,立堂弟入嗣,就是嘉靖帝。性格乖张的嘉靖帝为了自己的利益,把正德帝的生母张太后活活逼死。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尤其是恭亲王奕訢,当年差点挤掉咸丰帝,在朝中威望甚高。奕訢要继位,慈禧连皇太后都当不了,直接被倾心奕訢的朝野架空。嫂皇后垂帘听政?那就不知道要闹出多少笑话。此事也有先例,东晋禇蒜子听政,是孝武帝司马矅的嫂子。司马矅是幼主,奕訢当时都多大年纪了?
奕字辈太高,溥字辈太低。那么,只能考虑与同治帝同辈份的载字辈,选择范围就大多了,而且对慈禧最有利。载字辈无论是谁当皇帝,慈禧都将是皇太后的身份,这就方便她继续垂帘听政。
同治帝刚驾崩,慈禧就在西暖阁召集重臣,商议由谁继位。内务府大臣文锡不识时务,提出要立溥字辈,慈禧心里恨不得一脚踢死文锡。还有人提立溥伦,惇亲王奕誴帮腔慈禧,说了句:溥伦兄弟和先帝血脉太远,不宜立。慈禧后来容忍奕誴对自己的各种挖苦讽刺,也未必不是在还奕誴这个人情。
慈禧定了调子:只能立载字辈。
载字辈当时最年长的是17岁的载澂。
慈禧有两点不会同意立载澂。一、载澂虽然是道光帝嫡孙,可当时已17岁了,成年。立载澂,慈禧再没有借口垂帘听政。二、载澂的生父是恭亲王奕訢。
载澂继位,奕訢也只能称臣,但奕訢的“朋友圈”是慈禧非常忌惮的。何况奕訢是皇帝生父,自己更没有优势。
转了一大圈,慈禧终于说出自己心仪的人选——醇亲王奕譞次子载湉。
有三点:
一、载湉的生母叶赫那拉是慈禧的亲妹妹,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奕譞不比奕訢能力强,不恋栈,为人低调,易于控制。
三、彼时载湉只有4岁,作为皇太后的慈禧,至少能再垂帘听政10年。
最终,慈禧的意见占了上风,4岁的载湉入宫嗣位,是为光绪帝。
天下,依然还是慈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