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是曹丕。据相关资料记载,虽然曹丕此人个人文化功底不俗,但是相驿于曹植和曹彰还是有所欠缺。但是在曹操晚年的继承人争夺战中,曹丕击败了曹植以及曹彰成为了当时的世子。公元220年,曹丕继承了曹操死后所有职位,不久之后便废汉自立,结束了两汉统治建立了魏国。纵观曹操的众多子嗣之中,很多人都对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感觉到很不理解。因为从文采方面他远不如自己的弟弟曹植,而行兵打仗方面更是不如曹彰。那么曹操为何还要这样做?
一、缺乏行兵打仗的经验。
虽然曹操在去世之前基本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但是长江以南依然有着两大诸侯,那就是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这也就意味着,曹魏集团下一步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强的军事压力,所以继任者必须有一定战场经验,这样才有可能完成统一。然而,曹操的众多子嗣之中,如果论行兵打仗,最有能力的恐怕就是曹彰。因为曹彰在曹操的众多子嗣之中战场经验最为丰富,曹操更是将他称为黄须儿。然而曹丕的行兵打仗能力就要远逊于曹彰,从他继位之后发动的三路伐吴大战最后无果而终,就可以推测出此人的带兵经验实在一般,要知道此战曹魏集团可谓是精锐全部出动。
二、文化功底逊于曹植
如果对魏晋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一定知道“三曹”,就是指曹操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曹植和曹丕。因为他们当时的成就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他们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尽管他们三人相提并论,但是需要承认的一点是,曹植的文化功底是远远超过了曹丕,因为他可是建安文学这一派的集大成者。留到后世的作品也极其的多,其代表作就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这么来看,曹丕论行兵打仗不如曹彰,无法完成统一大业,至于文化功底更是远不如曹植。
三、曹植和曹彰性格上有不足。
虽然曹植和曹彰在文化和武艺方面各有特色,但是此二人的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曹植此人虽然才华横溢,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如此,所以曹植身上有着诗人一般的放荡不羁,做事相对来说比较欠稳妥。虽然曹操一开始是有意立曹植为世子,但是经过长久的观察发现曹植此人太过于随性,就慢慢的放弃了让曹植接替王位的想法。
至于曹彰虽然武力惊人,勇猛善战,但是曹操更加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统帅全局的诸侯,而不是一个像关羽,张飞赵云一样的猛将。曹彰在权谋之术,尤其是驾驭群臣的能力上还有很大的欠缺,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曹彰深受曹操影响,他立志成为一名将军。综合这些原因来看,自然曹彰最后无法成为世子。
四、曹丕性格沉稳又是嫡长子。
曹昂战死沙场之后,曹丕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曹操的长子。正是因为这个身份,所以曹丕日常行事相对比较沉稳,尤其是当曹植放荡不羁,引起曹操反感之时,曹丕采取了自己师傅司马懿的建议表现的更加成熟稳重,此外曹丕的嫡长子身份也是他能够获得最后胜利的重要砝码。因此曹丕在公元217年正式成为世子,日后也就成为了魏国的开国皇帝。
最后在笔者看来,曹操选择曹丕作为接班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相对于曹操其他紫色来说曹丕的综合能力还是要强于他人的,虽然在曹操过世之后,曹彰和曹植有过短暂的联手,但是曹丕在此时已经稳定出大局,接替王位成为了曹魏集团新的领导。正是曹操在继承人选择上的慎重考虑,这才保证了魏国政权的平稳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