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耀允,阳江市美协会员、阳春市美协理事。2015年毕业于吴山明人物画创研班,师从吴山明。作品曾入选广东省第十二届美术书法摄影联展、第三届广东岭南美术大展等。
我的家乡广东阳春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这里有着众多文化古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有“水墨阳春,百里画廊”之称。鱼王石绚丽的日落、婀娜秀美的马兰群峰、号称“南国第一洞府”的凌霄岩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铺展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每一道风景都让我为之赞叹、陶醉,也促使我拿起画笔写生、创作。
起初,我只是写生一些山水风景,而我的专业是画水墨写实人物画。所以,我也特别留意家乡的人物、风俗方面的素材。但一时之间找不到好的题材契合点,只好去画一些少数民族人物。水墨人物画家普遍有一个共识,就是有些少数民族长袍大袖式的衣饰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形式美,特别适合笔墨的发挥,而直筒式的西裤、衬衫则比较难于用水墨来处理。这也是我一开始有些抵触画家乡人物的原因。当创作了一批表现少数民族人物的作品后,我总觉得这类题材离自己的当下生活体验过于遥远。所以,我只好在写生山水的过程中慢慢寻找素材。一次偶然的机遇使我在高流河墟采风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所要找寻的东西。高流河墟一年只有一天是墟期,这是一个岭南传承了千年历史的墟集,现在已成为阳春民俗文化的一个标志。高流河位于广东省阳春市合水镇,河长十来公里,墟集即设于此。高流河墟每年以农历五月初四为墟期。每逢墟期,会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和本地赶集者汇集到一起,大约有十万人。这时,会有具有本地地方特色的编织品、竹木制品、工艺品汇聚于集市中。墟场人气鼎盛,体现了当代人民生活的富足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热烈的生活场景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不禁喟叹:“好题材就在眼前,何必舍近求远!”
于是,我的“高流河墟”之一(见附图一)便创作出来了。在此作中,我特别强调线条的书写性。画竹椅时,我采用篆书中锋笔法,追求线条的厚重拙朴。衣服线条则中侧锋互用,呈现出笔法的丰富性。全画以墨色为主,以颜色略加点缀,以色墨的对比增加画面意趣,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此作最终入选了第三届广东岭南美术大展。
我的画法源于浙派。2013年,我有幸被“吴山明人物画创研班”录取,拜在浙派人物画家吴山明先生门下。在两年的时间里,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浙派水墨写实人物画技法。从最初对人物画零乱的理解,到接受正规化、系统化的训练,我对写意人物画从画法到理论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所理解的浙派人物画,是在造型准确的基础上,于人物技法方面融合了花鸟画的笔墨语言,并将更多其他的笔墨语汇切入到人物画的造型中,同时讲究书法用笔的运用,更加强调“写”的意味。
水墨人物画无论是造型方式还是笔墨技法,都经历了多代人的探索实践和创作积累,体系已非常完备。徐悲鸿和蒋兆和进行了中西艺术结合的探索,卢沉、周思聪、姚有多等代表了北方水墨人物画体系的画家都受到影响。而南方的浙派人物画群体中,李震坚的沉厚、周昌谷的浓艳、方增先的潇洒皆各有其长。我的老师吴山明创造性地用宿墨画人物画,拓展了黄宾虹的宿墨法。我认为,水墨人物画的本质问题是如何表现人,特别是如何表现新形态下的当代人。清代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墨画技法语言也越来越丰富。我想,每个人物画家都必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世界的认知。我认为,这也是绘画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因此,我创作了“高流河墟”系列作品(附图二为“高流河墟”之二),并沿着这个方向乐此不疲地继续进行创作。我会将“高流河墟”当作一个研究课题,将这个代表了阳春风俗文化的千年古墟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为弘扬优秀文化而努力。
图一
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