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国人尊重,甚至“女中尧舜”的盛赞,无非是和平退位,不动刀兵,所以广受赞誉。其实某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为何死后得到尊重?原因不过是省却许多麻烦,少耽误些时间而已,当时情势已不可逆,隆裕太后没有选择的余地。为求自保不得不和平退位就当时状况而言,各方势力都心知肚明,如果隆裕太后还不发退位诏书,根本不用革命军下手,段祺瑞就直接兵变血洗皇城了,太后和溥仪估计不会死,但载泽和溥伟必死无疑,估计段祺瑞得用重机枪把他俩枪毙得稀碎稀碎的;至于载沣,袁世凯会很兴奋的亲手料理;而自知拖不下去的隆裕,纯粹是被吓的发了退位诏书。要知道,隆裕太后首先想到的皇族利益,然后才是其他,这点毋庸置疑,她并不具时代先进性思想,人也并不大度,看她如何把珍妃照死整就知道了,她只是封建王朝的保守女人,她虽不想背锅发退位诏书,但更不想“坐亡”,因而被迫就范,所以不必过分标榜。100多万部队?其中有大比例是吃空饷,即便是活人也都是混吃等死,根本没有战斗力,与朝廷帮袁世凯养的“私兵”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一触即溃,打不起来。没机会也没能力大动刀兵真正不动刀兵的是段祺瑞(袁世凯),而不是隆裕太后,所以这个功劳与隆裕无关。清廷早就态度坚决的下旨要剿灭革命军,是段祺瑞虚与委蛇的拖着不办。作为新式思想的海归派,段祺瑞早先接受的都是民主制度和共和思想,同时他也明白,大清积弱不是武器落后,而是家天下误国,所谓家天下,就好比大清是爱新觉罗家的大清,大明是老朱家的大明,君主模式在中国循环了几千年,一直在圈子里打转,而到了清代,清廷的统治更是把封建统治极权化推到了巅峰状态,以愚民政策和文字狱禁锢了国人的思想,皇权至上,皇族利益至上得腐朽统治,造成体制糜烂,这才是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基于如上思想,段祺瑞并没有大举清剿革命军,反而私下与他们谈判,并反过头来拍电报,告知内阁:“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
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大概要传达的意思就是:首先,这仗没法打,革命军搞共和,其实我们也要搞共和,而且对于这些将领,我有些压制不住了,一味弹压,军队会暴动,你们再这样拖着敷衍下去,军心溃散,军不成军了!民国二年,段祺瑞与46名将领联合起来,再次催促:“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
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了,关键就是“如不速断,势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段祺瑞是受谁指使呢?当然是袁世凯,连段祺瑞所住的宅子都是袁世凯送的,当初即便袁世凯被贬,他俩也都互通消息,关系莫逆,毕竟他受袁世凯几十年知遇之恩,哪怕后来袁世凯称帝,段祺瑞百般苦劝未果,却也并未公开声讨,只是决心绝不参与而已。袁世凯和段祺瑞一软一硬,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合作无间。段祺瑞紧逼,袁世凯苦劝,一面假意安抚着段祺瑞,一面连蒙带吓的搞定隆裕,怎么吓?有条件可以讲,再这么拖着,我可控制不住了,你要当心呦~隆裕太后的要求,没好处谁投降呢,虽然是被逼的,条件我只有一(yì)堆“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隆裕明白,如果拒绝退位,那么黑锅是她的,首当其冲去送死的也是她和溥仪,而皇族们对她俩的死活是毫不在意的,所以执意发布退位诏书。而做为交换,条件大致如下:皇帝尊号不废民国礼待皇室岁用四百万两暂时居住皇城侍卫人等留用宗庙陵寝永奉执事人员留用皇室私产保留皇族爵位保留皇族免除兵役八旗代筹生计满蒙回藏与汉人平等......隆裕太后的作为虽属无奈之举,但也是明智之举,他们得到了优厚的待遇,最重要的是保障了皇族安全,否则以满清的遭恨程度,如果没有袁世凯的特别保护,皇室全族都会被活活打死,保留的侍卫不过是笑话罢了。八旗子弟的基本生存问题,由政府代筹生计,算是仁至义尽。所以说退位才是最好的结果,没有之一。至于赢得的尊重,大多过于追捧,《中国日报》讲的还算中肯,大意如下:慈禧不疼,光绪不爱,抑郁深宫,二十余载,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不论是否出于本心,毕竟隆裕力排众议(死硬派)达成和平退位,构建共和史中不可或缺的一节,最大的价值在于:权力通过正常(和平)、正式“交接”过度,极大程度的避免了乱局,避免了领土分裂。尤其是天高皇帝远的西藏、新疆、蒙古等,这个功绩不能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