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直奉大战,张作霖被吴佩孚打得落花流水。第二次直奉大战,老张终于击败自己的苦主、直系大将吴佩孚,入主北京,成为北中国的主宰。张作霖志得意满,宣称:三五年内,只有我打人,没有人敢打我。当时,奉军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北方的地盘,十几万奉军浩浩荡荡南下。一时之间,从河北大地,到山东,到安徽,到江苏,奉军的大头皮靴已经渐渐踩到南中国的地盘上。
张作霖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第二次直奉大战的胜利,而胜利的关键又在九门口血战,带着士兵勇猛冲锋、有勇有谋的奉军大将郭松龄居功至伟。现在胜利了,到了坐下来分果果、分地盘的时候了。张作霖大笔一挥:李景林出任直隶督军、张宗昌得了山东地盘、杨宇霆接掌江苏大地、姜登选坐镇安徽地界,都成了封疆大吏。
那么,头号功臣郭松龄想得到哪块地盘,拿到没有呢?
郭松龄对自己的前景是有打算的,其理想地盘是督军安徽。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在安徽的几个地方军头,大多是郭松龄在陆大的同学,私交不错,关系莫逆。所以,郭松龄觉得于公于私,张作霖都会让自己去安徽,这样有利于控制安徽的局面。
郭松龄(图注)
郭松龄志在必得,提前给自己的几位老同学打了招呼,说自己可能会督军安徽,希望大家能给个面子,大家一起携手,把安徽发展好。郭松龄的姿态得到了老同学的响应,安徽的地头蛇们本来就愁怎么应付南下的奉军,一看可能是老同学来,当然欢欣鼓舞,纷纷表态支持郭松龄督皖。
然而,安徽督军人选公布,却不是他郭松龄,而是姜登选。那么,比姜登选功劳大的郭松龄往哪儿摆?
不要说比安徽好的地方,连比安徽差的地盘也没分到。郭松龄不仅没了地盘,还丢了面子,其愤怒可想而知。
不少历史学者和专家对张作霖如此对待郭松龄表示难以理解。论功行赏是一个老板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怎么到了张作霖这里就行不通了?凭郭松龄的功劳和地位,给个安徽地盘一点都不过分,张作霖却舍不得给,是不是脑袋被门挤了?
张作霖(图注)
史学界大致有这么几个揣测:
帝王心术说。众所周知,当年李世民为了让徐世绩对自己的儿子李治归心,故意把徐世绩贬到随州当刺史,然后等儿子接班以后,再把徐世绩召回来。这样,故意把恩典留给儿子来施,使大将徐世绩对李治感恩戴德,从而对李治忠心不二。所以,很多人认为,张作霖故意不封赏郭松龄,也是为了小张来重用他,从而使得郭松龄对少帅归心。笔者当年也是这个想法,还写过好几篇文章来论述此事,此说看着完全合情合理。
郭鬼子脑后有反骨说。有些朋友认为,张作霖深谙用人之道,也有识人之明。他一早看出郭松龄桀骜不驯,脑后有反骨,是魏延一类的人物。所以,老张不想让郭松龄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怕他图谋不轨,所以不给他地盘。
我们先来说说第二种可能站不站得住脚。
答案是否定的。
且不说张作霖是不是未卜先知,一早就看出郭松龄的面相不好,就说张作霖把奉军最精锐的部队都交在郭松龄一人手里,就知道“反骨说”是无稽之谈。张作霖要忌惮郭松龄,怎么可能这么做?比起南方的一省地盘来说,京畿附近的7万精锐奉军貌似对张作霖的威胁更大。
那么第一种说法呢?
经过笔者仔细查过史料,并认真做了分析,觉得第一种貌似合理的说法其实也不太靠谱。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情况完全不同。
李治和徐世绩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交集,李治年纪太小,和开国的将帅们以及秦王府的老臣们几乎都没有什么交集。李治和他的哥哥们不同,前太子李承乾,有侯君集全力辅佐;蜀王李恪有一大批前隋的老臣为其摇旗呐喊;而魏王李泰,更有贤王之称,声名在外。比起这几个哥哥,太子李治毫无优势可言。因此,万般无奈之下,李世民才出此下策,用贬斥徐世绩的办法,让徐世绩对李治归心,从而保证李治的江山稳固。
张学良(图注)
再来看看少帅,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他和郭松龄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李治和徐世绩。他和郭松龄亦师亦友,关系莫逆,可以说是穿一条裤子的。整个东北,从军人到政客到小老百姓,哪个不知道郭就是张,张就是郭,甚至连于凤至和韩淑秀都好得和亲姐妹一样。所以,根本不存在老张需要让小张施恩,郭鬼子才归心。在所有人眼里,郭张一体。而且,张作霖其他孩子都小,也没什么经历,对小张的地位没有什么威胁,不同于有着几个厉害哥哥的李治。所以说,这一点也是立不住脚的。
那么回到原来的问题——张作霖为什么赏罚不明,厚此薄彼,不重赏功臣郭松龄呢?
笔者以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战争远没有结束。张作霖和冯倒戈联手打跑了吴佩孚以后,张、冯成了北方最强大的两股势力。可以说,从吴佩孚失败的那一刻起,张作霖和冯倒戈就开始了新一轮角逐。冯玉祥率先进占北京,部队扩充得很厉害,后来在张作霖的威压下,虽然有所收敛,但国民军三路人马合在一起也有十几万人,兵强马壮,张作霖面对这股势力,丝毫不敢有任何懈怠。这个关键时刻,能练兵能打仗的郭松龄,自然不可能轻易放走,而要留在京畿一带,统帅大军,监视随时可能搞事的冯倒戈。这个理由恨充分,也有专家学者提到过。
上面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甚少有人提及:让郭松龄统兵京畿,威慑东北,为小张将来接班保驾护航。
张作霖培养小张多年,一直是按照太子的方式在历练。可是,对于这个儿子,张作霖还是心里有数的——不太得人心,说得直白一点,不太得老派的心,也不入杨宇霆为首的留日士官派的眼帘。老张老了,随时都可能撒手人寰,那么儿子是否可以顺利接班,成了他要考虑的一件大事。
后来发生皇姑屯事件,恰恰证明张作霖的担心完全有道理。皇姑屯是突发事件,张作霖在没有来得及留下遗言的情况下,就这么走了。小张虽然伪造了张作霖的手谕,暂时控制了奉天的局势,但在后来东北最高领导人的选举中,他完全不敌老派的核心人物——老把叔,辅帅张作相。从这场选举可以清楚看出,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力量,当时的少帅都完全无法抗衡老派力量。老派势力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在军界和政界的力量都足以秒杀小张。幸亏辅帅张作相是一个厚道人,才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把位置还给了小张。如果张作相但凡有一点野心,东北就不是小张的,连小张自己都对张作相的当选表示臣服,说老把叔接手,顺理成章,人心所向。
可是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没有郭松龄叛乱,那又是怎么的局面?
张作霖一旦出事,突然亡故,少帅不会是光杆司令,需要靠伪造父亲的手谕来控制奉天。他的背后有郭松龄和李景林的十万大军,郭、李同出自陆大一派,对少帅自然是鼎力支持。有了河北这个基地,又有郭松龄麾下精锐之师,老派要想争这个位置,恐怕就不得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够不够。
被处决的郭松龄(图注)
在张作霖眼里,郭松龄和儿子是一体的,军队掌握在郭松龄手里,和在儿子手里,没什么区别。况且,这支奉军本来就是儿子和郭松龄共同创建的,儿子还是名义上的统帅,只是儿子事情多,能力也一般,因此交给郭松龄最放心。郭松龄有能力,又对儿子忠诚,将来有一天自己真有什么意外,儿子手里起码有一支精锐部队可以用。反之,如果把郭松龄外放了,一旦自己有什么意外,郭松龄可没法第一时间回到儿子身边保驾护航。所以,留下郭松龄,掌握这支最精锐的京畿大军,可能是张作霖对小张接班的一种保护,可谓用心良苦。
笔者认为,张作霖不分给郭松龄地盘,可能就是出自以上两种考虑。可惜,机关算尽的张作霖还是不了解人心的险恶,还是看不透郭松龄的用心,最终导致了郭松龄的叛乱,也导致了后来小张无人可用,东北落入日本人之手。
参考资料:
1.唐德刚:《小张口述历史》
2.范克明、周亚兰:《小张传》
3.《沈阳文史资料》(1到17辑)
资深历史学者、“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