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作为清末重臣,为何始终没有进清朝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
李鸿章是清末重臣,与曾国藩和左宗棠合称晚清三杰,但是这三人都是汉人。满清本来是不会让汉人坐上很高的位置的,但是在晚清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启用汉人,恰恰出了晚清三杰,间接地也为清朝续了命。其中李鸿章应该最被人熟知,因为很多不平等条约都是他签的,他也因此背负了许多骂名,但他依旧是晚清的依靠。为何这样的重臣到死也没进军机处呢?
军机处是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的创立也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军机处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总揽军、政大权,实际上就是清朝的最高执政机关。与李鸿章同期的重臣左宗棠都进了军机处,而李鸿章为何进不了?主要有几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就是军机处大臣多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都是中央的人。而李鸿章一直是直隶总督,属于地方官,怎么会轻易调回京城担任京官进军机处呢。
第二点原因就是李鸿章并不适合做军机处的工作。军机大臣一般都是搞内政的,可李鸿章是军事起家的,又牵头了洋务运动,后来当上北洋大臣主管外交。明显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工作,李鸿章当然不会进军机处处理他不熟悉的内政工作。
第三点原因就是军机处当时已经逐渐没落了,慈禧太后是清帝国的实际掌权人,又非常信赖李鸿章,李鸿章进不进军机处没有意义,得到统治者的信赖是最重要的。
不过虽然李鸿章从来没有做过军机大臣,但他对晚清是非常重要的。早些年他组建淮军与太平天国作战,从此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在清朝的国门被英国火炮轰开后,许多外来思想、西方文化都流入中国,但长期闭关锁国导致人们对这些新思想新文化难以接受,但是李鸿章不同,他非常重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建立了一批现代化军工业,还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后来又一手建立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清政府自然知道李鸿章的重要性,不把他设为军机大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他做。
后人都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但是在那种大环境下,李鸿章已经尽了全力为国与列强谈判了,就连日本的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强争长短的人。”这句话足以证明李鸿章在外交方面的才华。正是李鸿章在清帝国的重要性和地位,他才能代表清政府与列强谈判,否则列强如果看到清政府派出的是一个地位不高无法代表清廷的官员,怎么会愿意谈判。
许多人都说“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纵使李鸿章签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是我们要知道在那种情况下他不签不行。不能只记着李鸿章犯的不可避免的错误,而忘了他奋力救国的功绩,只是腐朽的大清,岂是他一个李鸿章能救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