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战争智慧——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做“围魏救赵”,其精妙之处在于,采取貌似舍近求远的办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鲜为人知的是,“围魏救赵”这种古代的智慧在抗日战争中也曾大放异彩,战神粟裕就曾经把它用得出神入化,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那是在1941年2月13日,国民党将领李长江率6个纵队共10000余人,公开向日军宣布投降,并在此后积极配合日军“扫荡”新四军。
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政委粟裕奉总部命令,率部发起讨伐李长江的战役。在粟裕指挥下,第1师3个旅分别从南面、东面、北面直扑李逆驻地泰州城,广大指战员发扬新四军善于夜战的特长,多处突击。至20日凌晨,攻克泰州城,李长江仅带领200余人西窜。这次战斗共俘获李长江部伪军5000余人,伪军两个团在战场反正。
由于新四军讨李战役迅速获得全胜,日军的“扫荡”计划被打乱,不得不重新抽调兵力。经一番准备之后,日军发动了对盐城、阜宁地区的空前大“扫荡”。
日军集中了第12混成旅团全部,第15、第17师团和第1旅团各一部,以及苏中、苏北伪军,共1.7万余人,由第12混成旅团少将旅团长南浦襄吉任前敌指挥官,于7月20日由东台、兴化、射阳、陈家港四路合击盐城。
时值夏季雨多,河水大涨,便于水上交通,日军以100多艘装甲汽艇在水网区往返冲突,十分猖獗。敌机更是低空侦察、扫射,气焰极为嚣张。
活动在盐城、阜宁地区的新四军主力只有由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的第3师。新四军军部对日伪这次大“扫荡”虽早有察觉,早有准备,但没有料到敌人“扫荡”兵力如此之多,来势如此之猛,特别是军部机关大,不大适应游击环境,形势对新四军十分不利。
更令人担忧的是,正当新四军与日伪军在阜宁东沟激战之际,龟缩在宝应县北部曹甸、车桥、径口一隅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竟然出动6个团的兵力,丧心病狂地攻击新四军益林等阵地,陷新四军于腹背受击的危境。
7月22日,盐城失守。继而,上岗、伍佑、刘庄、白驹、阜宁、东沟、益林、湖垛先后失陷。第3师主力虽已跳出包围圈,但军部一些机关遭到敌人袭击,受到较大损失。军部在日、伪、顽合击的夹缝中不断转移,形势异常紧张。
粟裕得悉这一情况后,十分不安和焦急,决心全力以赴,协助第3师保卫军部,粉碎敌人的“扫荡”。怎么行动?立即率第1师主力北上,攻击日军南翼,这样,将能有效地减轻军部和第3师的压力。
但是,这样行动,势必形成与日军决战的架式,这正好投日军之所望。日军这次大“扫荡”,就是要寻找我军主力决战,消灭我军主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同敌人进行决战,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粟裕想到这一层,认为不能感情用事。他反复分析敌情,察看地图,思来想去。
忽然,粟裕眼前一亮,双手猛一击掌,自言自语道:“对,‘围魏救赵’,应在南线大做文章!”
他根据日军“扫荡”苏北兵力和番号判断:日军为集中兵力“扫荡”新四军军部,已将原驻守在泰兴、黄桥、泰县、南通、如泉、泰州等地的大部日军北调,这一带只有少数日军和伪军驻守,兵力空虚,新四军第1师在这一带发动攻势,攻其不备,以解新四军军部之危,也就是古兵法说的“围魏救赵”,一定能收到奇效,而且能乘此有利时机,攻克敌人一些据点,歼灭部分敌人。
粟裕想到这里,马上找师部其他领导人商量。
“我们只在苏中发动攻势,如果敌人不理睬我们,怎么办?”一位干部提出疑问。
“不会的!”粟裕胸有成竹地说,“敌人将主要兵力抽到苏北,在苏中等于露着屁股挨打。如果我们对敌人屁股只是轻轻地拍打几下,他当然不会理睬我们;如果我们将敌人屁股打得皮开肉绽,疼痛难忍,敌人就会为护住屁股不得不撤兵南下。”
众人听粟裕这么一说,纷纷点头。
“我们在苏中大打,等于引火烧身,对未来局势发展应有准备。”另一位干部慎重提出。
“是的,我们是引火烧身!”粟裕郑重严肃地说,“我们在苏中发动攻势,必然将日军‘扫荡’重心引向苏中,增加苏中压力,苏中今后的日子将不好过。但是,为了保卫军部,为了粉碎敌人‘扫荡’,我们苏中压力再大,即使牺牲局部,也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当然,我们事先应作好反‘扫荡’准备,尽可能减少损失。”
接着,粟裕讲了反‘扫荡’措施。经过缜密讨论,师部其他领导同志一致赞同栗裕的决定。粟裕一面报告军部,一面命令各旅、各分区立刻发动猛烈攻势。
各部接令后,东征西讨,相继攻克占溪、黄桥、季家市、金沙、余西、林梓、石庄、马塘、加力、孤山等日伪据点,歼灭了一批又一批敌人,第1旅主力并围困了南浦襄吉旅团部所在地泰州城和泰兴城。
果如粟裕所料,南浦襄吉见新四军在苏中发动凌厉攻势,多处重要据点连连丢失,四处告急,十分恐慌,不得不于8月11日停止对苏北的“扫荡”,转兵南下,回援苏中。
第3师乘机反攻,相继收复阜宁、东沟、益林、湖垛、上岗等地。这样,日伪经长期筹划的“扫荡”新四军军部的图谋就破产了。
粟裕得知南浦襄吉已率部南下,立即指示第1旅:在敌人快要靠近时,主动撤围,同敌人打游击。第1旅根据粟裕指示,待到南浦襄吉离泰州城还有半天路程时,才撤了泰州、泰兴之围,隐蔽集结在古溪、营溪地区,使南浦襄吉扑了空。
南浦襄吉气急败坏,集中全力向东“扫荡”,企图寻找新四军主力决战。第1旅等敌人靠近古溪、营溪,又根据粟裕指示,于夜间突然以急行军同敌人相对而行,转至敌背后,奔袭泰兴、黄桥之间的敌据点姚家岱,并一举攻克,歼敌一部。
南浦襄吉闻讯大吃一惊,慌忙调兵由东向西“扫荡”。第1旅又待敌靠近时,急行军向南,经靖江地区,东返根据地腹地南部集结。
南浦襄吉3次率部扑空,筋疲力尽,只得于8月20日率部撤回泰州城。至此,日军南下对苏中的“扫荡”亦暂告一段落,新四军凭借粟裕的“围魏救赵”之策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