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七回,发生在蜀汉后期,相关人物分别为姜维、句安、李歆和郭淮。原文如下:
姜维领敕辞朝,同夏侯霸径到汉中,计议起兵。维曰:“可先遣使去羌人处通盟,然后出西平,近雍州。先筑二城于麴山之下,令兵守之,以为掎角之势。我等尽发粮草于川口,依丞相旧制,次第进兵。”是年秋八月,先差蜀将句安、李歆同引一万五千兵,往麴山前连筑二城:句安守东城,李歆守西城。早有细作报与雍州刺史郭淮。淮一面申报洛阳,一面遣副将陈泰引兵五万,来与蜀兵交战。句安、李歆各引一军出迎;因兵少不能抵敌,退入城中。
泰令兵四面围住攻打,又以兵断其汉中粮道。句安、李歆城中粮缺。郭淮自引兵亦到,看了地势,忻然而喜……遂令军士掘土堰断上流。城中果然无水。李歆引兵出城取水,雍州兵围困甚急。歆死战不能出,只得退入城去。句安城中亦无水,乃会了李歆,引兵出城,并在一处;大战良久,又败入城去。军士枯渴。安与歆曰:“姜都督之兵,至今未到,不知何故。”歆曰:“我当舍命杀出求救。”遂引数十骑,开了城门,杀将出来。雍州兵四面围合,歆奋死冲突,方才得脱。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姜维命部下句安和李歆在麴山筑起东、西两城,二人分别在城中驻守。不久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与副将陈泰向两城发动进攻,句安和李歆退入城中。在句安的提议下,李歆率领数十名骑兵突围,向姜维求援。姜维接受夏侯霸提出的“围魏救赵”的策略,向雍州发动攻击,却不料在牛头山一带遭遇司马师率领的魏军主力,打败而回。句安孤立无援,只得开城投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姜维口中的“掎角之势”, 意为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中的“皆侯景叛戾,虚相陷诱,指成提挈之举,终无掎角之势。”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蜀汉将领句安投降曹魏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后主传》载:“十二年春正月,魏诛大将军曹爽等,右将军夏侯霸来降。夏四月,大赦。秋,卫将军姜维出攻雍州,不克而还。将军句安、李韶降魏。”《三国志·郭淮传》亦称:“嘉平元年,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是岁,与雍州刺史陈泰协策,降蜀牙门将句安等于翅上。”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姜维为援救句安而在牛头山被司马师击败的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的虚构。据《三国志·陈泰传》载:“淮从泰计,使泰率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之,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战,不许,将士困窘,分粮聚雪以稽日月。维果来救,出自牛头山,与泰相对……(陈泰)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东,使淮趣牛头,截其还路,可并取维,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进率诸军军洮水。维惧,遁走,安等孤县,遂皆降。”
这段记载揭示了一个事实,当句安被困之时,姜维虽然兵出牛头山对陈泰对峙,却非但没有设法突破郭淮、陈泰等人的防御去 援救句安,反而心中胆怯撤军而回。此举导致句安孤立无援,最终只得投降。一句话,姜维的行为断送了句安最后的希望。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