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是东吴西入蜀川的唯一陆地通道,做为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最著名的军事家,陆逊认为:“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若其失之,非损一郡,荆州可忧。”。东吴为了占领荆州要地,与关羽撕破脸皮,不惜与刘备决战。东吴要想取得对蜀胜利,能否在夷陵要害之地挡住刘备的进攻,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夷陵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刘备准备了八万人马,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七十五万。蜀汉整个国家也就不到一百万人,不可能拿出七十五万人去打仗。而孙权用来对付刘备的,也只区区五万人马。而不象演义中常常说的孙十万。夷陵之战,五万对八万,基本是真实的历史。
刘备起初节节胜利,所谓哀兵必胜。蜀兵为替关羽、张飞报仇,那是憋足了劲的。在大后方,诸葛亮保证了足粮足兵,赵云亲自押送粮草。而东吴陆逊巧妙利用地形优势,刘备错误地连营七百里,被陆逊用拖字法拖成了疲师,最终中了陆逊的火攻之计。造成吴胜蜀败的结局。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此战之后,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又急又气病死。蜀汉的历史,进入诸葛亮执政北伐阶段!
那么为什么刘备要发动夷陵之战呢?
从军事地理角度讲,即便湘水为界的荆州西南半块,只是荆州地区的七分之三,但拥有这样的一个以河流或丘陵为界的缓冲区块或前进跳板,在战略上总好过于以三峡为界的易守难出。夷陵也是荆州的腹心之地,占据江陵就能时刻压制着孙权。所以,刘备东进就是为了恢复这种主动权,至少要恢复对江陵的控制,甚至拿下荆南四郡。最终,通过强硬的军政压力迫使江东重新回到谈判桌,进而实现刘备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刘备集团在跨据荆益并有所整备生息之后,定将北向出击。在北伐过程中,由己方控制更多方面的出击,想必会更加主动一些。江东固然不可能一时吞并,但荆州仍需掌握在手中,方能调集更多的资源,形成呼应的夹击态势。虽然,关羽北伐似乎是一个没有经过刚刚取得汉中、上庸的刘备主力同意的策应行为,但关羽北伐与汉中之战相互配合所形成的声势,至少第一次用现实印证了《隆中对》的可能性。所以刘备出击荆州,应当也有这番长远考虑,否则诸葛亮也不会在得知刘备战败后,仅仅感叹法正不在,并且认为法正若在,至少不会大败。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关羽之死与荆州官员的倒戈,使得刘备既丧失了一位方面大员,又丧失了一大批军政人才。如若不予以强硬还击并取得胜利,那么不仅会引发元从队伍的不满,还容易引发巴蜀土著豪族的趁机反抗。换言之,面对一场“亲者痛、仇者快”的危机,刘备必须做足准备,予以强硬还击,方能稳定得势最晚的己方人心与新近归附的巴蜀汉中民心。
再考虑到刘备的年龄,已是六十岁的暮年,死之将近,哪里还有什么从容整顿、潜心谋略的时间?稍加整顿便一心东进,因为这已是暮年刘备最后的机会,只能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孤注一掷,方能赌回建安二十四年初的优势,为刘禅搏一个更好的局面。何况,在战前,刘备并非没有胜算,若不是遇上了巅峰时期的陆逊,胜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