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和宰相这两个职位的关系是微妙的:皇帝担心宰相权力过大有碍皇权,宰相害怕皇帝怀疑自己而丧失权力,有时甚至连脑袋都保不住,这几乎成了中国历史上之通例,将相和能善终的微乎其微。以宋太祖之雄略、赵普之忠智,也不能使赵普免于失掉相位而成为老百姓的结局。
赵普作为北宋的一代名相,半部论语闯天下,他除了智深、谋忠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专,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犟脾气。他自己认为对的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到底,因此,他的这种脾气,不管与当时的皇帝关系再好,但毕竟是君臣,所以他与赵匡胤的冲突在所难免,有时两人甚至大吵大闹,使赵匡胤心里很不舒服。
在当时北宋初建,一切都还比较混乱的情况下,赵普的这种犟脾气举贤任能的作风有利于北宋王朝的稳定和巩固,然而在皇帝的心目中,却是宰相赵普太专权了。有一次江南的钱淑致书并送海产于赵普,正巧赵匡胤到了他家,问是何物,赵普实话实说,赵匡胤命打开来瞧瞧,结果打开一看,全是用黄金制成的瓜子。赵普一看,傻了,连忙磕头,赵匡胤久不做声,然后,酸溜溜地叹道:“既然是送给你的便收下吧!他认为军国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
从此,赵匡胤对赵普有看法了,见皇帝对自己有了看法,赵普也知趣,便上书辞职,赵匡胤二话不说,大笔一挥:钦准。 可赵普是个官迷,一旦失去权力,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见赵匡胤疏远自己,便把希望寄托在其弟、晋王赵匡义身上,并与之热乎起来。赵普与赵匡义是老熟人,陈桥兵变时,两人又是首谋,因此,两人正常来往,顺理成章。“烛影斧声”之夜,赵匡义在与赵匡胤点着蜡烛喝酒时,用斧头把赵匡胤劈死,赵匡胤一死,赵匡义便宣布自己当皇帝,史称宋太宗。
但按周礼,赵匡胤是开国皇帝,江山是他打下的,理应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芳。所以,严格说来,赵匡义继位是不合法的,可算是谋篡。赵匡义于是绞尽脑汁,编造谎言,说自己即位是杜太后的主意,鉴于五代之乱,是因为国无长君,所以,杜太后要赵匡胤在自己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赵匡义以保宋王朝的长治夕安,并把它写成遗诏,藏在金匮 中,史称“金匮之盟”。但是必须借助于人来证实自己编造的谎言是杜太后的遗嘱,而这个人必须德高望重,为天下瞩目。于是,他想到了赵普,唯有赵普合适。
这时的赵普正在湖北的房州任州刺史,为了立功重返相位,便出来作证,说杜太后确有此遗嘱,并有板有眼地说杜太后作遗嘱时,自己还在场云云。如此一来,赵匡义的篡位便变成了合理合法的继承。因功,赵普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又迁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后来,赵匡义拜赵普为武胜军节度使兼检校太尉、侍中。人臣之位已极,而他在赵匡胤当皇帝时,从来没有过这么多这么高的职位。
赵普的伪证换来了一顶顶耀眼夺目的桂冠。七十岁时,赵普才向赵匡义上书要求辞职。 赵匡义先是不准,但见赵普去意恳切,赵匡义乃钦准同意,以太师、魏国公、给宰相料科等归第休养。赵普死的时候,赵匡义闻讯为之坳哭,并罢朝五日以示哀悼,追赠尚书令、真定王‘,溢号忠献。赵普死后,他的家人.在翻阅他的遗物时,发现他除《论语》二十篇外,一无所有。作为北宋开国宰相的赵普,虽有微瑕,但仍不失为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政治家,一代名相。为保相位作伪证,也是封建社会官场的通例,无需过于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