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班固面对着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汉书》,心中自然有轻松之感。然而, 他又总感到郁郁不乐。他自忖自己年过半百, 竭尽了全部才智,难道一辈子就只得个玄武司马了事吗?他无论如何不能甘心。在当时, 若只靠著国史、 写文章, 有再高才能, 也终究不被重用。要升迁, 就得立下军功。
高祖论功行赏图
汉高祖刘邦与群臣订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非皇族成员不得封王,如没有军功者不得封侯)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 的一天, 熙熙攘攘的长安街头突然传出 令人吃惊的消息: 前司徒掾 (丞相府属官) 班彪之子班固, 因为 被人告发 “私修国史”, 被逮进了京兆监狱问罪, 书稿也被官府 查抄带走了!
他家中老母及大小慌成一团。 弟弟班超为了救班固出狱, 已单骑从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 老家,急驰到京城 洛阳, 向汉明帝上书申诉。 班氏兄弟命运如何, 引起了人们种种 猜测议论。
“私修国史” 的罪名, 在当时严重得足以把人吓死。 长安官宦人家都记得: 西汉元帝时, 元帝之弟东平王刘宇来朝见, 曾郑重其事地上书求元帝赐给 《太史公书》, 元帝认为此事关系极大, 找来大将军王凤商议。
王凤不禁正色禀告皇帝说: “一国之史, 岂是诸侯王之所能据有?! 东平王来觐见, 应该懂得君臣之义, 非礼勿言。 《太史公书》 之中, 记载有夺取天下的兵略谋策, 记载有天下形势险要, 若让他掌握, 难保没有后患。 陛下可委婉地劝释他多读 《五经》, 那些才是圣人的制作, 其余旁门小道的书, 看多了对保住诸侯王之位没有好处。” 待东平王见面时, 汉元帝果然按照大将军这番话, 把他拒绝了。
班固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自幼聪明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九岁就能写文章、诵诗赋。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在这里, 他用功苦学, 贯通各种经书典籍。自称 “九流百家之言, 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 举大义而已”。 这是他日后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
现在班固虽是外戚后代、儒学世家子弟, 但他本身却连个官阶最低的郎官也不是, 父亲班彪死后, 在京城洛阳都呆不住, 回到咸阳老家, 却有如此大胆, 私修国史, 这不是犯了大禁吗?
班固本人忧愤交加, 心痛欲裂。 他身陷囹圄, 不知将被如 何处置, 更为老母和家人的安全担心,但他明白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罪”。 他立志著史, 多年来夜以继日, 发愤写作, 不仅是为 了继承父亲的遗志, 而且也是要远接从司马迁、刘向、扬雄以来修史的传统。 如果此番不明不白被处死, 那么父子两代人的心血岂不尽付东流!班固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弟弟班超身上。 班固的心也随着班超策马穿华阴、过潼关, 到达洛阳宫阙。
班超率领三十六骑收服西域五十国
公允地说,班超经营西域不及张骞凿空西域影响深远,但实际个人功勋远远过之
没过多少日子, 长安城再一次引起轰动: 朝廷明白宣告, 班固撰史不仅无罪, 而且得到皇帝的嘉许。 原来班超赶到洛阳上疏, 引起汉明帝对这一案件的重视, 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慷慨陈言, 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志向和辛勤的情形一一禀 告, 无所隐匿。
正好扶风郡守也把在班固家中查收的书稿送至京都。 明帝读了书稿, 对班固的才能感到惊异, 称赞他所写确是一 部奇作, 敕令立即释放, 加以劝慰。 并且召班固到京都皇家校书部, 授他 “兰台令史” 之职, (据 《汉官仪》 载: 东汉共设兰台令史六人, 秩百石) 职务虽低, 却使班固得到较为安定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 使他有条件利用皇家丰富的藏书, 提供了完成著史志愿的保障。班固从受诬入狱到授职修史, 堪称中国学术文化史上一出值得回味的悲喜剧。这一时期, 班固还写了著名的 《两都赋》。
当时,东汉朝廷正组织一批史官编撰汉光武的事迹 《世祖本纪》。 班固奉命参加, 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 朝廷嘉奖 班固, 提升他为 “郎” 官, 成为一名正式官员 (郎官是两汉时入仕的重要途径,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多至千人,秩三百石以上)。
班固作《两都赋》,为洛阳"辩护"
班固被汉明帝任命为郎官之后,官阶虽低, 地位却日益亲近,文才尤其受到明帝的宠爱。时间长了, 明帝也关心地问起他的家庭生活。有一天, 汉明帝问他:
“你的那位贤弟, 上回冒险赶到洛阳阙下上书的班超, 现在什么地方了?”
班固回答: “我们举家搬回洛阳之后,生活有困难, 弟弟班超受雇为人抄书, 挣点工钱奉养老母。”
明帝眼前又闪现出那位有勇气有辩才的青年,觉得他未得任用实在可惜,便授班超为兰台令史。
班超最终投笔从戎
公元75 年, 东汉明帝卒, 他的儿子刘炟继位, 是为章帝。次年改元 “建初”。由于东汉章帝对于经学文章同样怀有很大兴 趣, 因此班固更加受到器重, 常常被召进皇宫中, 与皇帝一起读书, 有时太阳落山了, 君臣议论兴犹未尽, 于是点灯再读。
章帝每外出巡狩, 总让班固随行, 献上诗赋助兴。 朝廷有大事, 也让班固列席, 参加公卿大臣的讨论, 请他无拘束地发表意见, 也时时得到赏赐大批财物。
但是,班固的心情是抑郁的。因为, 自父亲班彪以其旷世通 才为人称道以来, 到他本人以才能显于朝廷, 积两代人的才华学 识, 地位却仅是最低下的 “郎” 官。 年届四十有余, 仍不得升迁。 他想起东方朔、 扬雄曾在文章中抱怨自己没能赶上苏秦、张仪的时代, 这种种感慨, 驱使他写成 《答宾戏》 一文。
孔子周游列国
文章先借客人的话讲出: 古之圣人才士, 无不要求扬名于当时, 孔子周游列国, 栖栖皇皇, 到处奔走, 就是企求功不背时, 生前显耀, 至于著书立说, 那不过是业余的事情罢了。您的才华这样卓著, 文章备受赞扬, 但是地位却很低下, 什么时候才能像蛟龙冲出泥潭, 腾空起飞呢?
您纵有满腹学问, 在屋里日夜攻读, 思想在宇宙飞翔, 著成文章, 笔势像波涛一样澎湃, 词藻像春花一样华美, 也只是在笔尖上显示才能而已, 哪比得上为朝廷谋划政事, 建立功勋呢!
接着,主人的答词便高度赞扬上古以来的贤人,譬如:
殷代从事版筑的傅说被提拔,周代在河滨钓鱼的吕尚受重用,而他们都具有过人的智慧,能洞察情势, 建树了功勋。 汉代以来, 有陆贾著 《新语》,贾谊写政论, 刘向总校群书, 扬雄写出哲学著作 《法言》《太玄》, 他们都与当时的君王地位亲近,能体会出前代圣哲的精微道理,博览群籍,手不释卷,为此废寝忘食, 具有高深的学识, 因此才形成完美的人格, 抒写出杰出的文章, 国君采纳他们的建议,为后世留下美名!
伯夷叔齐采薇而食
至于后代流传的:伯夷逃到首阳山上,宁愿饿死; 柳下惠任士师, 三次被黜而不气馁; 颜回住在陋巷, 过着穷苦生活而不改其乐;孔子叹吾道之不行, 著成了 《春秋》, 他们的名声更是充盈天地, 是我们士人的崇高楷模!士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听天由命, 只要诚心所向, 神明哪能不保佑你呢!
事情正是这样:巨龙总是先处泥沼,以后才飞上高空;美玉宝珠也是先无人理睬, 以后贵重无比; 有德行的读书人, 也是先默默无闻, 然后扬名于世。
人又各有所长, 子牙、师旷擅长音 乐, 琴声悦耳; 逢蒙擅长射箭, 百发百中; 鲁班是能工巧匠, 伯乐擅长相马, 乌获力大千钧, 扁鹊药到病除, 计然、桑弘羊精通 经商理财。 论这些技术我都不如他们, 我也别无所求, 以后依然 是终日读书做文章, 自得其乐!
《答宾戏》 这篇妙文很快流传出去, 章帝也读到了, 不由得再次赞赏班固的才华, 也省悟到他长久屈居低下的职位太不合理, 便提拔他为玄武司马(玄武是宫掖门之一, 按两汉制度, 每门设司马一名, 俸禄千石)。
班昭
班昭(约45—约117年),班固之妹。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被牵连,死于狱中,班昭续写《汉书》。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班昭《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班固自明帝永平元年(58) 开始著史, 至章帝建初七年 (82), 经历了二十五个寒暑,终于基本上完成了《汉书》 的撰著, 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
班固面对着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书稿,心中自然有轻松之感。然而, 他又总感到郁郁不乐:
自己年过半百, 竭尽了全部才智,难道一辈子就只得个玄武司马了事吗?他无论如何不能甘心。在当时,若只靠著国史、写文章, 有再高才能, 也终究不被重用。要升迁, 就得立下军功。
窦宪大破匈奴,班固作《封燕然山铭》
班氏家族向来有与边疆事务打交道的经验,班固不顾年迈, 也盼望能到边境立功。 果然, 在他五十八岁那年(和帝永元元年,89 年), 他找到了跟随将军窦宪攻伐匈奴的机会。
这一步虽然让他立功升官了,但却把他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最终受窦宪案件牵连入狱,含冤被害。(待续)
作者受教于陈寅恪弟子刘节、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
八旬长者士人风范薪火相传,三十余年治学菁华今朝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