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两江总督衙门驻地在南京(江宁府),管着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可以称南京为江苏省的省会,但江苏省的省会不止南京,还有一个苏州。
在清初的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将明朝的南直隶降格为江南省,省会在南京。不过,由于苏州是江南右布政使衙门(江苏省前身)以及江宁巡抚的驻地,苏州可以说是江苏省半个省会,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城市。苏州所驻的两个省级机构,管理江宁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上海)的民政和赋税的征收。
基本可以确定的是,苏州被认为成为江苏省省会的时间,是康熙六年(1667年)。这一年,安徽省和江苏省设立。此时的苏州,除了是江苏布政使衙门驻地、江宁巡抚衙门驻地,还是江苏按察使衙门驻地。除了军事功能,苏州已有了省会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此后,苏州和南京,同称为江苏省省会。只不过,南京更多的是担任军事功能,以及江北诸府的管理。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寄居”在江宁府的安徽布政使衙门迁回安徽省内的安庆府。同时,朝廷正式确定了江苏有两个布政使。驻苏州的衙门,原来管辖的五府,少了江宁府。而驻江宁的衙门,除了江宁府,还管辖江北的扬州、淮安、徐州三府。
那么,清廷为什么要把苏州定为江苏省的省会(之一)?为什么不是别的府?这里面就有很多讲究了。
首先是因为苏州的经济非常发达。不但是过去,就是现在,省会一般都是省内的经济中心(山东、福建等省例外)。江苏自唐宋以来,经济就雄居全国之首,明朝更不用说了。进入清朝,苏州依然是江南地区的大城市之一,与北京、汉口、佛山同称为天下四大聚,这是两江总督驻地南京都没有的称号。
“聚”是什么?就是工商业中心城市,说明苏州的工商业在当时在非常繁荣。苏州城的西部,主要是商品流通为主,东部则以生产丝织为主。
尤其是清朝的前期,因扬州久经战乱,南京又地位特殊,苏州实际上是江南工商业中心。工商业中心城市有个特点,就是对周边的城市有强大的辐射功能。另外三大聚,一在京师,一在两广,一在湖广。这也就意味着,广大的江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地区,一般都要受到苏州的经济辐射。
这还没说苏州的农业所产生的效益,占了清朝的10%。苏州只是一个府,经济实力就已远超很多经济不发达的省份。现在这种情况依然存在,苏州在2018年的GDP为18564亿,超过排名自20位以后的省份。截止清道光帝之前,苏州是公认的江南工商业中心。在上海刚崛起的时候,上海有个响当当的称号——小苏州……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纪念乾隆帝两年前的第二次南巡,画家徐扬创作了一幅名画——《盛世滋生图》,也称为《姑苏繁华图》。这幅画长1.24米,几乎是全景般展现了当时苏州高度的商业繁荣,堪称是清朝版的《清明上河图》。
苏州之所以能成为江南工商业和农业的中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
江南水乡,一般是指北至长江,东至上海,西至南京,南至杭州的宁沪杭大三角。而苏州,正好处在这个大三角水乡的中间(偏东)位置,距离长江出海口、杭州湾都非常近,同时又在太湖的边上。古人说通三江、跨五湖,苏州完全符合条件。
清朝要在江南设江苏省除南京之外的省会,从哪方面看,苏州都是最符合条件的。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又是江南人文荟萃之地。进士就不说了,苏州在明朝、清朝共有状元34人,这是什么概念?整个明清六百年,状元也不过204人。苏州一个府,就占了六百年间状元的近七分之一。
所以,苏州能成为江苏省的省会(之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