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榆林市吴堡县城以北2.5公里的黄河西岸石山之上,有一座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依旧保存完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堡石城。城中曾建有县衙署。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县韩文黉作“清”“慎”“勤”三箴,刻于县衙大门口的石碑之上,人称“三事箴”或“三事碑”。
“三事箴”中的每一箴都讲到“廉”,廉是清之魂、慎之基、勤之根,自警亦警人,告诫为官者要以廉为本、谨小慎微、勤勉尽职。韩文黉也因自身清正廉明、勤于政务受到老百姓的称颂,吴堡县志记载其“守己廉洁,为民兴利”。
财为民脂,剥则频呻。
士行如玉,玷则非珍。
甘守常禄,莫染秽尘。
法网如织,人口如焚。
一遭戮辱,志气莫伸。
贞白自矢,垂范后昆。
这是“清箴”的内容。“清”者必廉。为官者绝不能侵害老百姓的利益,岂不闻百姓利益受侵害后的呻吟声?必须为政以德,甘守清贫,如若贪腐一定会受到律法的严惩和百姓的唾骂,最后毁掉自己的一生,“法网如织,人口如焚”这八个字可不惕哉?只有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才能给后世留下一个好榜样。
韩文黉在吴堡知县任上一年有余,后因其母去世而回乡守制,任职时间虽短,却清廉自守,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为后来者作出了表率,如在古驿道旁设茶棚,方便过往行人歇息。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在吴堡任县令的詹绍德便是这后来者之一,他在任五年,清正廉洁,功绩卓著,民众为其建立清廉牌坊一座,以表敬意。据说在詹绍德离任时,百姓倾城而出,从县衙中心至南门口,设酒摆席、夹道相送,詹绍德每过一户饮酒一盅,放置银元一枚,慨然而去。
官之举措,利病攸关。
细微小谨,为祸百端。
政蠹民殃,身及亲连。
发须审几,成必求全。
兢兢业业,日省时观。
终如其始,政泰民安。
这是“慎箴”的内容。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但造福兴利不是容易的,要有谨慎的态度。在关乎老百姓福祉的事情上,定要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不仅要做成事,而且要力求达到圆满。如果出现失误,就会使好事变成坏事让老百姓遭殃,自己也会受到追究并连累到亲人。只有兢兢业业,善始善终,才能政通人和。
吴堡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担任吴堡县令的倪祥麟率领民众,利用四年时间维修石城,成固若金汤之势,被人称为“铜吴堡”,得以保留至今。吴堡位于陕西山西两省交界,地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为战事频仍,百姓常颠沛流离,修一座坚固的城堡御敌于城门之外,成了官民共同的愿望。狱讼之事,也是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之一,此事关乎身家性命,最应谨慎,而将半生时光奉献给了吴堡的官员元德刚,在史料中留下“政平讼理”的一笔。
受直怠事,厥职惟廉。
食君之禄,此独奚安。
昧爽求衣,日晏忘餐。
繁难勿畏,逸乐莫耽。
寸阴是惜,戍毒罔甘。
功崇业广,有誉斯官。
这是“勤箴”的内容。“勤”就在于担当作为。为官者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坚持廉洁履职尽责,否则怎么能够对得起领取的薪俸。不管事情有多么繁杂困难,都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努力取得好业绩,做一个值得百姓赞誉的好官。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韩文黉的继任者钮继武来到吴堡任知县,五年知县生涯,勤勉公事,兴学爱民,因政绩突出升任延安府中路通判。
悠悠历史,煌煌文明。作为当时从政之警戒的“三事箴”,在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廉洁文化的厚重。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只有以“清、慎、勤”立言、立行、立德、立身,才能干净干事、谨慎用权、勤政为民,方能不负时代、无愧使命、追梦圆梦。
(杜寿平)